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翌日,出席會議的各國代表、甚至包括部分印度的代表,在遇到廖承志時,紛紛表示對趙樸初登臺辯駁的讚許和支援。

廖承志隨後告訴趙樸初:“菩薩,你的發言反應很好。”訊息傳到北京,《人民日報》立刻摘刊了趙樸初的這篇發言。

在新德里那些日子,泰戈爾紀念會上“力摧謬論”的情景不時浮現在趙樸初眼前,他隨即寫成新體詩一首,《如果泰戈爾還在——泰戈爾誕辰一百週年紀念會紀事》:“如此莊嚴的日子,如此寧靜的夜裡,如此友好的賓朋,如此和平的會集。誰料到橄欖枝頭,出現了陰謀詭計。四座的笑容未斂,主人的花槍忽起。”趙樸初登臨講壇,為澄清是非,維護中印友誼而辯,使“突然的挑釁,受到了應有的打擊。”彈指之間,此事已經過了整整三旬,而當年情景,並未在趙樸老的記憶中依稀。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日本友人響應了趙樸初的提議

8、唐代高僧鑑真被稱為日本律宗創始人/日本友人積極響應了趙樸初的提議

“詩中的‘盲聖’也含有一段故事吧?”我問了一句。

“我想這個‘盲聖’,是指我國唐代的高僧鑑真。他曾五次東渡日本,弘布佛法戒律,歷盡艱辛卻無不以失敗而返,雙目失明。但他毅然第六次東渡,終於在日本薩摩登陸。他在日本奈良東大寺設壇傳戒,主持了全日本僧徒的授戒傳律事宜,在日本確立了施戒制度,稱為日本律宗創始人。”我似乎是在班門弄斧。

當我拿過詩稿,看到趙樸老親自做的註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