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諸葛亮回答:〃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諸葛亮為什麼不肯抑制法正?人們歷來有各種猜測。
有人說,諸葛亮對法正的態度,是〃失政刑矣〃。
有人說,諸葛亮不抑止法正,是借鑑袁紹手下審配與許攸不和致使許攸背袁投曹的教訓。
也有人說,諸葛亮是以褒中有貶的方式委婉地轉達對法正的警告資訊。
上述猜測均沒有觸到諸葛亮不抑制法正的根本原因。諸葛亮不抑制法正,不僅由於法正功大過小,更重要的是他認為法正是個對攻佔漢中有重要作用的人。諸葛亮與法正雖然在喜好和崇尚方面有所不同,但卻能從大局出發與他親善相處。諸葛亮認為法正有奇謀妙智,又對益州和漢中情況很熟悉,是對收復漢中鞏固益州能起重要作用的人才。事實證明,法正在後來協助劉備取漢中時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當時諸葛亮對法正不能容其小過而對其進行抑制,就不會有後來法正的積極表現。
根據以上三點理由,我們認為,在取得益州以後,諸葛亮不是沒想到漢中,只是荊州問題的糾纏,使他騰不出手去實施計劃。
無論如何,孫、劉的第三次重分荊州,使得劉備在爭奪漢中問題上比曹操晚了一步。當劉備率兵趕回益州時,曹操已經攻下漢中,張魯放棄了郡治南鄭(治今陝西南鄭東),退到了人的聚集地巴中(今嘉陵江、渠江上游一帶)。曹操繼續向三巴地區進軍,人部落酋長樸胡、杜濩、任約紛紛降曹。曹操任命樸胡為巴東太守,杜濩為巴西太守,任約為巴郡太守。
偏將軍黃權對劉備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劉備認為黃權說得很對,便以黃權為護軍,率眾到巴中迎接張魯。然而劉備並不知道,張魯早就恨透了他,明確表示寧降曹,不降劉。早在陽平失陷時,張魯就欲降曹操,他的功曹閻圃勸他說:〃您這時投降是由於被逼無法,肯定不為曹操所重,不如隨從杜濩退到樸胡那裡抵抗一陣,這樣可被重視。〃正是由於閻圃的勸說,張魯才沒有立即投降。當黃權領兵來到巴中時,張魯早已成了曹操的座上賓了。
第42節:第五章得益失荊(7)
黃權雖未迎到張魯,卻攻破了杜濩、樸胡諸軍,收復了三巴地區。曹操聽說三巴又失,派大將張郃率軍復入巴中,開至宕渠矇頭、蕩石(均在今四川渠縣東北)。劉備派出張飛前去抵禦。雙方在宕渠對峙了五十多天,誰也吃不掉誰。後來張飛採取出奇制勝的策略,讓手下和張郃繼續對峙,自己卻率領一萬多精兵從另外一條路去截擊敵軍,一下子把張郃軍截成兩段。巴中多山,山道險峻狹窄,張郃軍首尾不得相救,被打得七零八落。張郃丟掉馬匹,進入山中,與手下十多人走小路才得以逃生,然後收拾殘部退回南鄭。
經過宕渠之戰,曹軍勢力退回漢中,三巴地區復歸劉備所有。
曹操雖佔據了漢中,但卻無意對益州大舉用兵,他只是在三巴地區作一些嘗試性的軍事行動,稍有不利,便立即停止。在曹操看來,佔領漢中的目的,不是為了進一步滅蜀,而是為了防止劉備搶先佔有漢中,威逼關中。因此,曹操出兵漢中,是帶有防禦性的軍事行動。但曹操內部有些人不明白曹操的心思,他們主張不僅要佔領漢中,還要進而進兵益州。曹操的司空倉曹掾劉曄就說:
明公以步卒五千,將誅董卓,北破袁紹,南征劉表,九州百郡,十並其八,威震天下,勢慴海外。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
……
第三節互相關聯的三步棋
佔有巴蜀,是諸葛亮〃隆中對〃提出的〃跨有荊、益〃的基本實現,而兵定漢中,是對〃跨有荊、益〃的區域性完善。
兵定漢中以後,劉備集團的形勢一片大好。在東面,與孫權的荊州爭端已暫時解決。在北面,益州門戶的鑰匙掛在了劉備集團的腰間,被人扼住咽喉的危局已經徹底改觀。
當人們還沉浸在奪取漢中勝利的喜悅中時,諸葛亮又開始考慮新的行動步驟了。他認為,〃跨有荊、益〃是關係到將來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