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退走。與此同時,孫權還派諸葛謹、張霸等人進攻襄陽、尋陽等地,魏明帝急派司馬懿、曹真等分別率兵抵禦。孫吳對曹魏發動的這些進攻,正是諸葛亮屯兵漢中的前一年。這些進攻雖未取得勝利,卻表明了孫吳與諸葛亮東西配合的態度。諸葛亮認為,有了孫吳的配合,自己就要集中全力北進關隴,不能再分出兵力去東援新城。這也是諸葛亮不救孟達的一個原因。
諸葛亮不救孟達,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不暴露自己的戰略意圖。自從建安二十三年(218)蜀漢與曹魏在漢中發生激戰以後,十多年來,蜀漢一直沒有和曹魏發生過軍事衝突,特別是劉備去世後,蜀漢閉關息民,寂然無聲。諸葛亮屯兵漢中,也沒引起曹魏在西線部署的變動,說明曹魏並不瞭解諸葛亮屯兵漢中的戰略意圖。這正有利於諸葛亮出其不意對曹魏發動攻擊。不救孟達,示魏軍以弱,裝出一副閉關自守的樣子,這更有利於北伐的出奇制勝。
第70節:第九章殫精竭智(5)
對待盟友見死不救,這從人情上講是殘酷的,但從軍事角度看又是正常的。
《晉書·宣帝紀》記載:初,蜀將孟達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指司馬懿)以達言行傾巧不可任,驟諫不見聽,乃以達領新城太守,封侯,假節。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蜀相諸葛亮惡其反覆,又慮其為患。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達聞其謀漏洩,將舉兵。帝恐達速發,以書喻之曰:〃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為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達得書大喜,猶與不決。帝乃潛軍進討。
這個記載,說諸葛亮為了促使孟達舉兵,竟派人故意將孟達欲反的訊息洩露給司馬懿,這顯然是曲解了諸葛亮。
……
第三節三載征戰
魏明帝太和二年(228),也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當年的八月,東線孫吳卻在石亭(今安徽潛山東北)與曹魏的戰鬥中打了一場大勝仗。
吳魏之戰發生在八月,但實際這場戰鬥在五月就開始醞釀了。
太和二年五月,鎮守揚州(治今安徽壽春)的曹魏大司馬曹休聽到一個訊息:孫吳的鄱陽太守周魴打算投降曹魏。這訊息使得曹休異常興奮。作為抗吳前線的一個將領,周魴的投降可以使他得到獲取孫吳土地和人口的機會,可以立下令人稱羨的戰功。
曹休需要立功,身為輔政大臣,自從被明帝派到淮南前後,至今寸功未立。曹休急於立功,還有一個不便說出口的原因。他一貫看不起曹真,他常想:曹真算什麼!他根本不是我們曹家的正宗說:〃真本性秦,養曹氏。〃!只不過是太祖收養了他,文帝與他關係很好,所以才有比自己高的地位。然而,正是這個曹真,前不久在關中打敗了前來進攻的蜀漢軍隊,為朝廷立了大功。自己若不立功,怎能顯得比曹真高明,又有什麼資本看不起人家!
然而,曹休畢竟不是容易受騙的白痴,單憑別人一說,他是不會輕易相信的。不久,周魴投降曹魏的訊息就變成了事實。周魴的親信董岑、邵南來到曹休帳下投降,並帶來了周魴的親筆信,信中說:〃周魴久聞大司馬英名,有幸成為您轄區內的一員。現終有機會得遂平生之願,不勝翹首企盼,萬里託命。謹遣親信董岑、邵南等託叛奉箋。變故由來,當別紙奏明。惟明公君侯垂日月之光,照遠民之趣,永令歸命者有所戴賴。〃接著,曹休又接連收到了周魴第二封、第三封、第四封、第五封、第六封、第七封密信,在這些密信中周魴不僅表達了降魏的款誠,而且還報告了許多吳國的軍情。周魴建議曹休乘孫吳長江防線空虛之際,出兵經皖縣南插江邊,周魴則在長江南岸的歷口舉兵響應,並請求曹休能給他將軍、侯爵的印章各五十方,中郎將的印章一百方,校尉、都尉的印章各二百方,由他分賜給各位首領,可見周魴軍中許多軍官也已經決定和周魴一起投降了上述七封密信。
這些投降密信,不但態度誠懇,而且還把孫吳的軍事部署,軍隊動向告訴了曹休,並制定了裡應外合的計劃。這就使曹休對周魴的態度由懷疑到信疑參半,進而到完全相信。特別是當他聽說孫權派人去譴責周魴,周魴把頭髮剪掉以謝其罪的訊息時,對周魴的投降誠意更加深信不疑了。
曹休萬萬沒有料到,這一切都是孫吳方面刻意安排的。
吳主孫權對待部將尤其是守邊部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