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民聽說臺灣被割讓給日本,“若午夜暴聞雷轟,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政府無能,他們準備自己起來捍衛臺灣。
《馬關條約》簽訂後,劉坤一對和議頗為不滿。他對唐景崧和劉永福堅持臺灣抗戰表示支援,派道員易順鼎趕赴臺灣聯絡,並邀請張之洞共同增援臺灣。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5)
陳湜升任江西布政使,不久又改駐山海關,專辦湘軍操防事宜。
412
湘軍老湘營在遼寧海城一戰全軍覆滅後,駐紮在臺灣的湘軍及退役留在臺灣的湘籍軍人還有一萬多人。臺灣人民不願做亡國奴,湘軍也不願做亡國奴。
5月20日,清廷命令唐景崧率領在臺官員“陸續內渡”,撤出臺灣。李經方出任割臺大臣,由美方代表陪同前往臺灣辦理交割手續。臺灣就這樣被出賣了。
劉銘傳電告唐景崧:“官可以不做,民心不可違,決不能拱手讓出臺灣,否則你們沒臉去見江東父老!”
劉坤一電令駐防颱灣的湘軍撤消番號改為義軍,打擊日本軍隊。他說;日本佔領臺灣,對我國東南沿海威脅太大。
5月25日,臺灣本地紳民丘逢甲等創議成立“臺灣民主國”,抗擊日寇侵佔臺灣。唐景崧知道,灰溜溜地棄官渡過海峽到內地,必定會遭國人唾罵。他出任“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劉永福被推為“大將軍”,丘逢甲為“義勇統領”,立年號“永清”,寓意臺灣永遠是大清的。
唐景崧電奏清廷:“今之自主,為拒倭計,免其向中國饒舌;如有轉機,自仍歸中國。”
此時,駐紮臺灣的湘軍還有楊載雲、王德標和羅樹勳的部隊。他們撤去清軍番號,自己成立新楚軍,在島上的中央山脈堅持戰鬥。加上劉永福的黑旗軍和徐驤等人的義軍,總計有兵力大約七千多人,對抗在臺灣的一萬日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