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商量妥當了,辦事用不著你老下手。到那天,咱們各管一頭,頤和園歸你,寧壽宮歸我。”
“好!就這麼說定了。如今兩件大事,一件挑大殮的日子,一件看墳地,請趕緊去辦,最好今天就給我個信。”
等繼祿一走,李蓮英靜下來從頭細想,發覺有個不可原諒的疏忽,頤和園先後經俄、英兩國軍駐紮,大受摧殘,雖然勉強可以駐駕,但觸目傷心,最好在慈禧太后面前提都不提,更不用說去巡視。繼祿的意思,大概以為這一來便可提到興工修復的話,內務府又能大嘗甜頭,果然存此想法,未免荒唐!
不過,珍貴妃屍首出井之日,慈禧太后以避開為宜,這一點無論如何不錯。好在現成有“西六宮”的長春宮在,不妨早早奏請移駕。
※ ※ ※為珍貴妃盛殮的日子,排在十二月初三。前兩天,慈禧太后便已挪到長春宮,要住到年下再回來,以便新正接受皇帝及群臣的朝賀。
珍貴妃的喪事,既不能照天家的儀制,亦不可依民間的習俗,為了遷就種種禁例,唯有從權處置。為了招魂,未曾殯殮,先行成主,在慈禧太后移居之日,就在貞順門內的三楹穿堂,面西設定供桌。小小的神龕之中,供著一方木主,題的是“珍貴妃之神位”,位字上的一點,照例應由孝子刺血點染,再以墨填,此時自亦無法講究了。
到了十二月初二,宮中各處皆顯得有些異樣,太監、宮女相遇,往往先以眼色相互警戒,看一看周圍,若是沒有什麼要避忌的人,便會悄悄相語,提出許多好奇而無法解答的疑團。
“不知道珍貴妃出井,是怎麼個模樣?她死得冤枉,一定口眼不閉。”
“誰知道呢?泡在井裡一年多了,你想想會成個什麼樣子?”
這是怎麼樣也不能設想的一回事,唯有當面看了才能明白。
“我想去看一看,可又怕攔著不準進去。得想個什麼法子才好?”
“只有到時候看。能進去最好,不能進去也沒法子。”
又是個沒有結論的話題,徒然惹得人心癢癢地更想談下去。
“可不知道皇上會不會去?”
“他想去也不成啊!”
“這也不見得。你想,能在寧壽宮給珍貴妃設供桌,這話說給誰也不信。可是結果呢?”
“話是不錯。不過,這件事也許瞞著皇上,到現在他都還不知道。”
“如果知道了呢?皇上一定要見珍貴妃一面,老佛爺真的攔住不許?”
“老佛爺或許不會攔,就怕皇上根本就不敢說。”
這個說法,看起來一針見血,誰知適得其反,慈禧太后對於料理珍貴妃身後這件事,不但不打算瞞著皇帝,而且是採取很開明的態度。
“你知道我為什麼挪到長春宮?”慈禧太后用此一問,作為開頭。
“兒子不知道。”皇帝率直答說。
“我是打算在貞順門那間穿堂裡面,替珍貴妃供靈。”慈禧太后又說:“屍首擱在井裡,總不是一回事,我老早就想好了,一回京第一件要辦的,就是這件事。如今日子挑定了,十二月初三丑時大殮。我是不能去看了,我倒想,你該跟她見最後一面。”
聽得這話,皇帝有茫然不知所措之感,因為慈禧太后的話是真是假,是體諒還是試探,一時亦覺不辨。從西狩共過這一場大患難以後,雖然國家大政,她還是緊緊把持,毫不鬆手,但處家人母子之間,已非從前那種一見面便板起了臉的樣子,常是煦煦然地頗有慈母的詞色。可是有關珍妃的一切,應該是個例外。
“怎麼?”慈禧太后用鼓勵的語氣催問:“這有什麼好為難的?到時候我讓蓮英陪了你去。”
這不象是虛情假意,皇帝也想到,不能不識抬舉,因而答說:“皇額娘一定要讓兒子去,兒子就去一趟。”
“我想,你應該去!她也死得挺可憐的。”慈禧太后緊接著又說:“喔,我還告訴你,內務府跟她孃家的人,一起在西直門外挑了一塊地,替她下葬。入土為安,你說是不是呢?”
“是!”皇帝低低地說:“兒子在想,珍妃如果泉下有靈,一定感激皇太后的恩典。”
“但願她有個歸宿,早早超生。”慈禧太后又說:“等晚膳過了,你早早歇著去吧,到時候我讓蓮英到養心殿去。”
於是傳膳以後,宮門下鑰;皇帝回到養心殿,已是掌燈時分。這天很冷,火盆中的炭不夠旺,皇帝吩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