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由於“人丁稅”的事實存在,全國各地的民間,多有隱瞞實際丁口的陋習。
唐朝中後期實行的兩稅法,將原有的人丁稅“租庸調”併入了財產稅,開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改革人丁稅的先河。
兩稅法的實施,是在社會貧富差距變得較大的情況下,增大實際納稅面,保障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舉措。雖說其主要目的在於挽救政府收入窘迫的困境,但其客觀上減輕了少地的貧苦農民的負擔,並使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開始變得鬆弛,從此,人丁稅在國家稅收中漸漸不再居於主要地位。
但是,隨著唐末軍閥混戰,軍費徒增,至五代時,各個割據政權均在其轄區內加徵“身丁錢”。
大周朝立國之後,各地仍延舊制徵收。其男子二十成丁,六十為老,在此年齡範圍內不分主、客戶均須負擔。各地稅制也各不相同,如洺州每丁納錢六百九十五文,磁州五百九十四文,成為百姓的一項額外苛賦。
地方官想多撈錢,老百姓不堪重負,很自然的也就選擇了瞞報人口。
李中易也不知道民間究竟隱瞞了幾成人口,只是從來往的商戶以及各地的線報那裡,間接的知道,各地民間人口的瞞報率,大約都在五成左右。
由此計算下來,整個大周的人口,總計也不過四千多萬而已。
以區區四千萬人,若是養活三十萬甚為消耗錢糧的精兵,民間的負擔顯然過重。
歸根到底,契丹國的疆域太過於龐大,又是遷移流動性極強的馬上民族,其全國真正動員起來,帶甲百萬絕對不是夢。
將來,李中易的手頭若是沒有二十萬以上的精銳兵馬,很難將契丹主力合圍,並一舉滅國。
道理其實是明擺著的,李中易即使帶兵二十萬北伐,國內也至少需要十萬兵馬留守,以震懾宵小之徒。
基於長遠的戰略性考慮,李中易很早就定下了徹底征服高麗國的計劃,目的其實也很簡單,利用高麗國的所謂三千里錦繡河山,幫他養活十萬精兵。
浩浩蕩蕩的船隊,按照參議司事先的計劃,順利的抵達了江華灣偏北的新羅村。
充當先鋒的劉賀揚部,按照參議司制訂的作戰計劃率先搶灘登岸,並迅速的展開了戰鬥隊形,以防不測。
有了劉賀揚所部的列陣防衛,整個李家軍的大部隊,開始有條不紊的下船。
根據船形的大小不同,每條船上大致裝載了一個至三個都的將士,等船靠岸後,這些成建制的部隊,便按照規定的方位,嚴密列陣於劉賀揚部的側翼。
李中易手持單筒望遠鏡,就站在舷窗前邊,默默的注視著部下們魚貫登岸的身影。
如此龐大的部隊,卻井然有序的登陸,這離不開各個分參議司大量而又細緻的事前工作。
依照事前的佈置和演練,除了總參議司必要的值班人員之外,包括軍法司以及各個分參議司的人員在內,全都被安排到了每條大船之上,他們充當著至關重要的聯絡重任。
當初,李中易乘船偷襲榆關的時候,儘管總參議司制訂了詳細的登陸計劃,卻因為兩棲作戰的經驗不足,計劃沒有變化快,導致了各種意外不到的狀況層出不窮,甚至因為各船之間的互相爭搶,出現了船翻人亡的悲劇事故。
李家軍兩棲登陸作戰,算上這一次登上高麗半島,總共有六次,前五次都或多或少的出現了翻船死人的大事故。
倒是此番登陸,由於參議司總結了經驗教訓,至今,尚未出現翻船的事故。
李中易滿意的點了點頭,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規律,才是常勝不敗的硬道理。
由於討伐的隊伍太過龐大,從劉賀揚的先鋒軍登岸開始,一直到戰馬全部卸到岸上,整個登陸工作一直持續到深夜,才算暫時告一段落。
夜深人靜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將士們,都已酣然入睡。
身為參議司目前最高將領的楊無雙,卻留在中軍大帳之中,向李中易詳細的稟報登陸過程中的各種情況。
楊無雙的情緒頗有些低落,他難過的說:“都是我思慮不周,沒有想到大船靠岸的時候,突然起了風浪,導致跳板上的十幾個士兵落水,淹死的還都是二年以上的老兵。”
李中易沉默半晌,重重的嘆息道:“一將功成萬骨枯,將軍難免陣上亡,慈難掌兵啊。中和,務必厚恤其家小。”
楊無雙點點頭,情緒依然十分的低落,若是兩軍對陣,犧牲在所難免,那倒也罷了。
只是,十幾個原本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