際操作過程中,大斗收糧稅,小鬥交給官倉,類似的損公肥私現象,屢見不鮮。
李中易親自檢查過已經造出的羽箭,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每支箭的長短都不一,即使是目測,也有很大的差距。
多則相差幾厘米左右,比李中易的左手第一根指節還要長,顯然,完全沒有標準化的概念,大致差不離,也就糊弄過去了。
這就和中國的戰史記錄一樣,都有個不精確的毛病。比如說,戰史上經常出現殺敵無算。
這個無算,究竟是幾千呢,還是幾萬,就需要後世的史學家,熬幹腦水去猜測了。
有了,李中易腦子裡靈光一閃,別的地方的標準尺很可能都有很大的誤差,賣布的布商那裡所用的布尺,應該是相對最精確的尺子。
想到這裡,李中易擔心李小七不懂標準的重要,索性帶上王小乙,離開了造箭坊,乘坐馬車直奔附近小鎮上的布店而去。
臨走的時候,李中易在現場留下了李小七和李小八,仔細的叮囑他們,務必守好工棚。誰敢妄動除了殺人之外,隨便他們處置。
李中易目前就剩下這麼點小小的家當,再要是讓周沖和孫大清暗中搗幾下鬼,真心受不了。
到了鎮上的布店之後,李中易緩步走進店內。一個夥計點頭哈腰的小跑過來,一邊行禮,一邊熱情的詢問李中易:“官人,您要點什麼?鄙店有各色的好布料,還有上等的綾羅綢緞,甚至連難得一見的蜀錦都有……”
李中易在鋪子裡轉了一圈。指著最薄的一種麻布,吩咐說:“這種布,給我扯一丈八尺三寸。”
“好嘞。”那夥計見生意上門,客人也很爽快,一點不墨跡。心裡很開心,順手扯開那捲麻布,拖到櫃檯上的劃線處,開始量布的長度。
李中易買布是假,想看標準的計量卻是真,他不動聲色的走到夥計的身旁,全神貫注的盯著這個夥計的一舉一動。
伴隨著夥計的動作,李中易赫然發現。就在櫃檯的上邊靠前的位置,有人用細墨筆畫了一條長線,總長度為一尺。其下是寸。
李中易注意到,在寸的位置上,墨線略粗一些。整個度量裡邊,最小的單位,也就是寸,寸以下就只能靠目測了。
布鋪夥計的手腳異常麻利。他扯開布卷,略微放了點布頭。然後,就在櫃尺上面。一尺一尺的開始量布。
李中易注意到,每到換下一尺布的時候,布鋪的夥計都會特意用大拇指的細指甲,死死的摁住已經量好的布匹。
夥計一邊捲動布匹,一邊用兩手的指甲,輪流卡死已經量好的那一尺布,然後,趁著換手的時候,左手的拇指會替換出右手的拇指。
李中易心想,如果不是特別需要標準化的計量,按照夥計的搞法,倒是可以勉強敷衍過去。
那夥計量好了一丈三尺八寸麻布之後,還刻意往前放了兩三寸的布,顯然,是故意送出來的小便宜,讓買布的李中易心裡舒坦一些。
“唉呀,我忽然忘記了,我的渾家做衣裳的尺子前兒個丟了,不知道貴店可有布尺賣?”李中易故意編了個故事,想看看有無卷布尺之類的東西。
誰知,那夥計攤著兩手說:“不瞞大官人您,小店是坐賈,直尺倒是有一把,卻僅此一把,沒辦法借於大官人您。”
“可否借於在下一觀?”李中易自然不可能白來一趟。
那夥計猶豫了一下,從抽屜裡找來一根直尺,遞到李中易的手上。
李中易凝神一看,這可真是一根簡陋的直尺啊,即使是目測,寸與寸之間的誤差,都大得驚人。
據李中易的觀察,這布店櫃檯上劃的尺度,倒還有些靠譜,至少寸和寸之間的距離,相對比較均勻,用肉眼看過去,差別相對細微。
李中易琢磨了一下,決定不能空手而來,他從買來的麻布上面,抽出了一根麻線。
就在夥計有些狐疑的時候,李中易將那細細的麻線擺到了櫃檯之上,命隨從將兩端拉直。
那夥計以為李中易是想畫出線尺,拿回去給渾家做衣服,也就樂呵呵的看著李中易施為。
等隨從把線頭拉緊之後,李中易取來細細的木炭筆,按照櫃檯布尺的標記,一一在麻線上點下了黑色的小點。
兩個小點之間的距離,就代表了一寸,這是李中易的理解。
時間很緊,李中易馬不停蹄的又趕回了造箭坊。路上,他吩咐隨從去置辦一些好菜回來,尤其是肉菜。
不管是老弱病殘也好,無能的工匠也罷,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