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易暫時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自己親自上陣,亦步亦趨的跟著謝小三學習炒鋼之法。
經過一天的暴曬,一夜的烘烤,可使用的空心泥箭頭,已經有一千多隻。
謝小三炒鋼的時候,李中易就手拿炭筆,和一疊白麻紙,站在他的身旁,仔細的盯著他的每一個動作,有不清楚的,就反覆的詢問,直到搞懂為止。
經過仔細的觀察,李中易發覺,謝小三很多時候也僅僅是憑經驗推斷而已,並沒有精確的操作指南。
李中易覺得,其他的都是次要的,主要有兩點,一是生鐵和木炭的混合比例,一是鐵水熔化後,有什麼反應?
第一個問題,謝小三用一把不太準的桿秤,給予了回答,四斤生鐵塊砸碎之後,搭配八斤木炭。
李中易也不知道謝小三的這個比例是從哪裡來,目前為了應急,只要頂用,也就足夠了。
至於攀登科技樹的事,以後有的是時間去實驗。根本就是急不來的事。
謝小三告訴李中易,出鐵水的密封口的溫度,如果隔著三尺遠。都能夠感覺到驚人的燙度,這就說明鐵水化了。
李中易一陣無語,不過,好歹他有了個參照物,寥勝於無罷了。
早上第一爐鐵水出爐的時候,李中易全程觀摩了一遍,他發現。謝小三確實時不時的就伸手,隔著空氣試探密封門的燙手程度。
嗯,儒門士大夫根本瞧不上低賤的工匠。很手留下文字的記載,導致很多工匠的獨門絕技,只要經過戰亂或是火災,就會失傳。
這一次出鐵水。由於李中易事先安排好了幾十個工匠。擺佈好空心泥箭頭,謝小三倒鐵水的進度,倒是加快了許多。
這一爐鐵水,一共灌注了三百支只泥箭頭,李中易琢磨著,除了謝小三之外,如果再多做幾隻耐火的坩堝,速度還要加倍。
有了這個認識之後。一直懸在李中易心頭的大石頭,終於舒了口氣。
望著正往鍊鐵爐內加料的謝小三。李中易的腦子裡忽然冒出一個念頭,能不能新建一座小型的鍊鐵爐呢?
據李中易的觀察,謝小三操作的這座鍊鐵爐,一次出鐵水,也不過是三百餘斤罷了。
由於帶兵駐守造箭坊的換成了慕容延釗,李中易已經不缺鼓風的壯漢,頂多每天搞來一頭豬罷了。
豬肉便宜,即使有些腥騷味,作菜的時候,只要多加一些茱萸和香料,倒是可以遮掩一部分羶腥。
聽了李中易的問題後,謝小三摸著腦袋說,造這樣一座鍊鐵爐,至少需要十天左右,而且還需要耐火的粘土之類的東西都齊全。
李中易一聽,心裡就滿意了,有慕容延釗的軍漢打下手,只要他搞齊了耐火材料,甚至可以同時造三五座鍊鐵爐出來。
李中易是中醫大家,對於鍊鐵很陌生,可是,做實驗用的坩堝,他卻是知道一些主要材料,比如說,粘土,石墨、石英等熔點高的物質。
李中易在後蜀國,煉仙丹忽悠孟昶的時候,所造的丹爐內壁,就加了粘土和石墨。
超級耐高溫的坩堝,其主要成分,李中易是知道的,也就是氧化鋁,或是剛玉。
以現在的條件,短期內肯定沒辦法用實驗室的方法,提純氧化鋁。不過,李中易可以透過將含矽很多的粘土,製作出非常耐高溫的坩堝。
由於只需要從攪拌的鐵水坑中舀出鐵水,李中易覺得將小坩堝做成舀水的木勺子大小即可,反而方便了操作的便利性。
鍊鐵爐旁邊,到處都是用剩下的粘土,李中易看了之後頻頻點頭,黑色的石墨和石英倒是不常見。
不過,這不要緊,鐵水出爐經過攪拌之後,其溫度已經只有幾百度而已。李中易粗略製作出來的小坩堝,應該至少抗得住一千度的高溫灼燒。
動手製作的時候,李中易考慮到還是需要大一點坩堝,索性就一起做了。
李中易在粘土的中間,挖了個大洞,然後不斷的加水,水多加粘土。等這些粘土半乾半溼的時候,李中易索性親自動手,捏出十隻小號的帶柄坩堝,又做了五隻和謝小三所用的坩堝,大致差不多的形狀。
趁一窯鐵水出爐的時候,李中易讓謝小三順便把他做的坩堝以及作為燃料的木炭,一股腦的都塞進了不大的爐內,然後用粘土將窯門封死。
五十名軍漢,光著膀子,揮汗如雨的輪流推拉著鼓風的囊,爐溫一下子就上去了。
一個多時辰後,李中易感覺到差不多了,就讓謝小三捅開密封的粘土,用火鉗將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