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中,都是被黃景勝打著徵用的大旗,硬抓來的。李中易覺得這些郎中即使水平再差,治療一些常見跌打損傷還是可以的。
再說,李中易又沒有三頭六臂,確實需要這些郎中幫著打打下手,也就溫言安撫了一番,把他們留在了軍中。
忙活完之後,李中易陷入到深深的自責之中。他自己本人就是頂級名醫,居然就忘了制訂出一套行軍過程中的衛生防疫條令,實在是該打屁股。
此前,在河池鄉軍大營裡,李中易曾經規定過,飲用水必須經過過濾,並燒開後才可以喝。
問題是,河池的軍營裡有儲存淨水的大水缸。行軍趕路的時候,誰會帶著累贅的大水缸或是大木桶呢?
如今,帶著上路的大鐵鍋,除了煮飯之外,還要被拿去充當軍營防火的重要取水工具。
如果,不在事先對大鐵鍋的用途,作出細緻周密的統籌安排,恐怕很難讓士兵們及時的喝上熱開水。
於是,李中易趁著民夫拆卸營寨的工夫,趴在書案前奮筆疾書,將行軍途中的衛生防疫等諸多注意事項,一一補充進了原來的軍令之中。
令李中易沒有想到的是,安營紮寨的工作固然很繁瑣,這出發前的拆寨工作,同樣也很麻煩。
木製的寨牆肯定不可能搬走,但是,捆紮木頭的繩索,卻必須一一拆卸下來,以便下次再用。
撐起來的軍帳,尤其是李中易的碩大帥帳,拆卸裝車的時候,異常麻煩。
黃景勝打算把書案、床榻這些大件的傢什也跟著裝車,李中易趕緊攔阻了下來,命令扔掉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免得耽誤行軍速度。
想當年,紅軍長征突破湘江封鎖線的時候,就是因為中央縱隊攜帶的罈罈罐罐太多,行軍速度過慢,從而錯過了最佳的渡江時機,導致損失慘重。
從這件事情,李中易認識到,他有必要好好地和郭懷交流一下。
郭懷畢竟是這個時代的舊式軍人,他的腦子始終擺脫不了,對長官享受特權的思想束縛,這個就屬於必須交流的範疇了。
李中易一手訓練出來的這支鄉軍,其實和這個時代所有的軍隊,都有著本質性的不同,只不過他現在還沒有完全意識到罷了。
別的且不說,僅僅李中易“發明”炒米這一項,就值得大書特書。
限於整個時代的陳舊觀念,中原和江南地區的舊式軍隊,包括最精銳的後周禁軍,在機動作戰時的乾糧,都是難以下嚥,比石頭還硬的胡餅(糠面大餅)。
士兵吃不飽,體力不濟,別說打仗了,就算是行軍,掉隊的也非常之多。
也只有李中易的這支另類的鄉軍,可以在行軍過程中,吃上比較爽口的乾糧(炒米)。
至於,北方草原的契丹人,他們在沒有高度漢化之前,僅僅依靠所攜帶的羊群和牛群,就可以很方便的填飽肚子。
再加上換乘馬的大量存在,所以,建國初期的契丹人,其機動作戰的能力非常強。
等到北宋丟掉產馬的河套地區之後,契丹人,包括後來的女真人,因為壟斷了稀缺的戰馬資源,從而奠定了對兩宋的長期戰略優勢。
後世的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願軍部隊穿插包圍美韓聯軍的時候,兜裡裝的正是炒米,而且是七天的量,這就大大的增加了穿插部隊的機動性。
在扔掉沒用的累贅物品之後,鄉軍拔營啟程的速度,明顯加快。
趁著部隊正在整裝的機會,李中易命令火夫們,架起大鍋,抓緊時間燒開水。
折騰了一個時辰後,水囊裡補足了涼白開的鄉軍們,再次上路。
高梁寨,位於八百里秦川的中麓,正好卡在從成州東進的咽喉要道之上,距離河池縣城,距離大約一百二十多里。其中,平路有七十多里,山路約為五十里。
按照這個時代普遍的行軍規律,平原地區30-40裡/天,山區10-15裡/天,李廷圭限令李中易趕到高梁擇駐防,顯然是在故意刁難他。
不過,李中易麾下的鄉軍,卻是這個時代的另類。由獵人和山民組成的鄉軍,無論腳力、體力還是耐力,本就超越常人很多。
因為膽小的緣故,李中易為了方便逃命,一直高度重視鄉軍的越野能力。
所以,行軍到下午未時五刻(14:15分),鄉軍們已經趕到了固山腳下的山口。
出於安全的考慮,李中易和郭懷不約而同的想到了一塊,大軍原地休息,命令斥喉隊進山搜尋前進。
郭懷把斥喉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