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的手上。
李中易看了報告後,不由笑了,還真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單單是從國庫預算支出的開銷,就已經超過了一百萬貫銅錢。
儘管,李瓊因為事關切身利益,而選擇了迴避,但是,李中易對李七娘的格外有寵,只要不是瞎子,誰看不出來?
李中易的手裡,不僅掌握著大周錢莊,並且,屬於他所有的國企,也是巨無霸型的貿易商號,哪裡需要花國庫這麼多錢呢?
就在韓湘蘭的注視之下,李中易大筆一揮,將百萬貫的開銷,改成了零,並留下了一行批示:一概由內藏庫支出,永為定例。
內藏庫,也就是李中易的私庫。內藏庫裡,到底有多少錢,藏了哪些稀世之寶,除了李中易和黃景勝之外,沒人知道其中的內幕,韓湘蘭自然也不例外。
由於協助寫節略的關係,韓湘蘭心裡明白,內閣已經多次上奏章,要求盤點清楚內藏庫的庫存。
然而,李中易每次都只當沒有看見一般,類似的奏章一律留中不發,徹底的淹沒在了廢紙堆裡。
和先帝柴榮的事必批示不同,李中易對於一般的問安折、馬屁折,或是看不順眼,又不想因言降罪的奏章,一律採取留中不發的態度。
李中易親自把持的通進銀臺司,橫亙於內閣和奏章之間,迫使相公們只能處理李中易轉給內閣的奏摺,而沒辦法干預不經過內閣的事務。
皇權和相權,始終有著很深的矛盾。皇權增一分,相權弱兩分,反之亦然,古今中外,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