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51章 南征序幕

雜科的風波還沒過去,進士科的閱卷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主考官孫從文領著十幾位同考官,一齊來垂拱殿拜見李中易。

“諸位卿家,都辛苦了。”李中易擺了擺手,吩咐宮女搬來錦凳,命考官們都坐下了。

按照往常的慣例,李中易拿起了孫從文等人列為一甲的一張試卷。試卷已經拆了彌封,李中易看清楚名字後,不由微微一笑,敢情考官們將張去華列為一甲第一名會元。

對於進士科的名次問題,李中易並不太在意,按照考官們初步擬定的名次,依次看了試卷。

最後,李中易笑著說:“就依諸卿定的名次,發榜吧!”如果他動了進士科的手腳,只怕是文臣集團就敢把天給捅破。

隨著李中易一聲令下,進士科的上榜名單,經過重新謄抄之後,張貼於午門外的皇榜之上。

內閣的幾位相公,原本心裡都很忐忑,畢竟,李中易動了雜科的手腳,難保不會動進士科的手腳。

然而,讓相公們大出意外的是,李中易居然全盤接受了考官們的意見,這實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意料之外的驚喜,頓時讓文臣集團有了一種撥雲見日之感,大家普遍認為,這是李中易的巨大讓步。

按照慣例,新科的貢士,都要參加十日後舉行的殿試,殿試的地點就在垂拱門內的垂拱閣。

垂拱閣的面積,足有幾千平米之大,可以容納上千名貢士同時在這裡考試。

殿試不設主考官,由內閣的諸位相公集體閱卷,並集體拿出高中進士的名單。

殿試開始的這一天,李中易高居於御座之上,接受了內閣群相以及新科貢士們的集體朝朝拜。

至於殿試的題目,則是李中易信手寫下的時務策,即: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題目的意思是說,周朝和唐朝屬於強枝弱乾的國防體系,秦國和魏國則是強幹弱枝的國防體系,請問各自的得失?

說白了,對於完全沒有時務經驗的貢士們而言,所謂的答題,都屬於典型的紙上談兵。

按照慣例,開始考試之後,李中易就可以閃人了。可是,他不僅沒閃人,反而安穩的坐在龍椅上,默默的翻閱著內書房記室們呈上來的節略。

李中易沒走,內閣的相公們自然也得陪著,陪考的六部九卿們,更不敢擅自離開。

殿試安排這麼多人在現場,其實是文臣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擔心李中易在進士上榜名單上,又鬧出妖蛾子來。

實際上,李中易對於誰當狀元,誰落榜,並沒有絲毫的興趣。

李中易要搞的是工業興國和科教興國,只鑽研四書五經的進士們,很難適應新形勢下的人才定義。

時近中午之時,李中易方才起身,帶著批閱完畢的節略,離開了垂拱閣。

臨走之前,李中易笑眯眯的對內閣的相公們說:“朝廷掄才大典,絕非兒戲,具體的名次,就拜託諸位相公了。”

李中易此話一出口,立時震驚四座,這等於是把進士科的取士大權,徹底的交給了內閣。

李瓊看了眼很有些興奮的孔昆,他不由暗暗搖頭不已,甲之砒霜乙之蜜糖,李中易不重視進士科的考試,才可能把取士的大權釋放出來,何喜之有?

按照慣例,一百名新貢士之中,應該黜落五十名之多,可是,由於雜科鬧了那麼大的風波,孔昆極力主張全部取中。

劉金山也認為,不可過於偏向雜科,區區一百名進士爾,不如都取了。

李瓊和折從阮雖然是首相和次相,在進士科考中,反而居於次要的角色。

既然孔昆和劉金山達成了一致性的意見,李瓊和折從阮又沒有反對之意,李中易索性大筆一揮,將參加了殿試的貢士,全部取中為進士。

訊息傳出之後,朝中的文臣們,個個彈冠相慶,將此事視為儒門弟子的一大勝利。

然而,瓊林宴之後,新科進士們,一個不落的都被分進了翰林學士院。

與此相反,那些雜科及第的人,雖然品級俱為從九品下,可是,他們這幾百人都以觀政的名義,分配到了三省六部的各個要害實權崗位之上,每半年輪崗位一次。

在某個衙門裡邊,尚書或是侍郎,都要靠下級出報告,才能作出決策。真正掌握著各衙門實際庶政處理大權的官員,也就是判官、博士、教授、主簿、管勾這些人。

別看這些人品級不高,卻個個精通庶政,衙門裡真正辦差的,就是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