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15章 新氣象

大一統,是天朝歷史上分久必合的規律性體現,也是李中易登基稱帝的合法性所在。

說白了,如果李中易如果只統治中原地區以及剛拿下的幽雲十六州,則其所建立的所謂強漢朝,根本就不配稱為朝。

就和歷史上的弱宋一樣,之所以被稱為宋朝,其實是無恥文人們,為了突出漢人佔歷史主流的的觀點,故意抬高了弱宋的地位。

實際上,遼朝建立的時間比北宋早幾十年,並且,遼朝的疆域也比北宋大得多。

不客氣的說,按照無恥史學家們的史觀,遼朝才是真正的正統朝代,北宋只能算得上是割據於南面的宋國而已。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這既是宋太祖趙老二的無恥之言,其實也代表了李中易的心聲。

國無二主,天無二日,誰敢不服,就狠狠的捶死他!

隨著內閣參相孔昆正式就任迎駕使,李中易正式登基稱帝的程序,顯著加快。

國號定為了漢,這是李中易點了頭的,沒人敢推翻之。

但是,為了年號的名頭,翰林院裡的一大幫詞臣們,吵得面紅耳赤,你死我活,就差沒有捲起袖子動粗了。

李中易也很理解翰林學士院的這些詞臣們,他們文不能善治天下,武不能安邦定國,偏偏又想在李中易登基的過程中,顯擺一下所謂的高明學識,爭吵也就不可避免了。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這個語境之下,翰林學士們越吵越冒火,越爭越有味道!

李中易向來對文臣們字斟句酌的迂腐作法,打心眼裡很不感冒,只是礙於朝廷的固有體制,既然養了這麼多的翰林學士,總要發揮一點實際的作用吧?

年號叫什麼,李中易壓根就不太關心,不過開恩科取士,他就格外之關注了。

按照往年的慣例,禮部試又叫作省試,也是各州舉子們參加的全國性統一考試。

熬過省試的學子,都叫作貢士。參加完畢殿試的貢士,由李中易欽點之後,分為三甲進士。

其中的一甲為進士及第,只有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一般而言,狀元實授翰林學士院的修撰,榜眼為檢討,探花為編修。

二甲則為賜進士出身,從第一名傳臚開始,一共有三十到四十多名。他們都有資格參加庶吉士的考試,取中者,入庶吉士院學習三年,經考核合格,實授編修之職。

剩下的一百到三百名的貢士,則為賜同進士出身,他們在京城當觀政進士一段時間後,就會被吏部分發到各部、各寺、各京城衙門以及各州縣,並授予實任官。

朝廷開科舉取士,本意是選拔人才,協助皇帝治理天下。

然而,隨著科舉的不斷進行,逐漸定出了以詞的美妙程度定勝負的規矩。

所謂唐詩宋詞,其文化鼎盛的榮景,其實是建立在科舉取士的基礎之上的政策傾斜。唐朝的進士科主考詩,宋朝的進士科主考詞和策論,所以唐詩宋詞成了那個時代的名片。

晚清冒然取消科舉制度之後,導致文化人們頓時失去了上進之路,不是變成了革命黨,就是轉化為立憲黨,總而言之,就是要限制滿洲貴族的權勢。

李中易深諳官場上的潛規則,他自然不會去觸碰縣試、州試和省試的固有遊戲規則,只需要將他親自主持的殿試加以改進,便可在全天下頂兒尖的文化人堆裡,找出他需要的真正人才!

根據前線傳來的戰報,當野狐關被李家軍拿下之後,再加上榆關早就被李家軍所掌握和=控制,就等於是封堵了契丹人南下的通路。

在幽雲大平原上,部署了五萬大軍之後,其餘的十六萬精銳兵馬,全都被楊烈帶上了返回開封的路途之上。

大軍駐紮在開封城附近,無論是糧食,還是軍資,都可以透過黃河的水運,給予充裕的供應。

然而,隋朝開通的大運河,因為年久失修的關係,很長一段距離都無法通航,導致所有軍用物資只能走海上運輸。

大運河的人為荒廢,不僅白白的浪費了一條黃金水道,更是增加了北伐的李家軍後勤補給的難度。

所以,戰事一旦結束之後,李中易便命令主力兵馬回師開封,以便就近領取給養。

從長遠來看,定都開封其實並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開封地處黃河邊上,每年的封凍期,長則半年,短則四個月。

透過河運的物資補給,因為黃河的封凍,會陷入停擺的狀態。其後果是物價飛漲,草民苦不堪言。

所以,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