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可是那時大家肯定總感覺學習要緊;愛情應該在前方;應該在大學。但是上了大學後;才幡然醒悟;原來中學畢業後的愛情幾乎已經沒有純真的了。”於教授饒有興趣的講著,下面的同學一個個瞪著大眼睛。

“接下來我給大家講一個愛情博弈論,是我在網上看到的,原文如下:

愛情博弈論

一場火災之後,兩個嫌疑人A和B被囚禁,分別關在兩個獨立的不能互通訊息的房間裡。如果兩人都承認,則各被扣留8年;如果一人承認另一人不承認,承認的放走,並且得到獎賞,不承認的被扣留10年,並且被罰款;如果兩人都不承認則因證據不足各被扣留1年。

我們看到,假定A選擇承認的話,B最好是選擇承認,否則就要被嚴重處罰;假定A選擇否認的話,B最好還是選擇承認,因為這樣不僅可以被放走,而且還可以得到獎金。就是說,不管A什麼態度,B的最佳選擇都是承認。反過來,同樣地,不管B什麼態度,A的最佳選擇也是承認。結果,兩個人都會選擇承認。

這就是有名的“囚徒困境”。戀愛中人,也類似於走入了“囚徒困境”。如果雙方都不變心,那是最好的結局,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嘛;如果都變了心,效果也不壞,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嘛;如果一方變了心,另外找到了更好的情侶,一方卻還傻乎乎地忠貞不二,那麼,另覓新歡的一方是最幸福的,比兩人都不變心的結果還幸福,因為他找到了更好的情人,而被拋棄的一方是最不幸的,比兩人都變心的結果更不幸,因為他承擔的壓力既來自於對方的太幸福,也來自於自己的太不幸福。

按照“囚徒困境”的分析結論,戀人最得意的選擇是另覓新歡,最天真的選擇是天荒地老,最理性的選擇是分道揚鑣,最糟糕的選擇是被另有新歡的對方無情拋棄。問題是,最得意的結局過於缺德,最天真的結局過於虛幻,最理性的結局過於殘酷,最糟糕的結局又(讓一方)過於心痛。

與囚徒所處的這個重要條件相反,戀人被“愛神”抓住以後,一般並不是隔離“審查”的,而是整天泡在一起。泡在一起做什麼?除了發誓,還是發誓!

人生髮誓最多的時期,大概就是戀愛期。發什麼誓呢?

無非是什麼非你不娶非你不嫁你是風兒我是沙啊的一類誓言罷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對方相信自己能夠天荒地老而此情不渝。他們希望彼此忠誠,從而換來一個好的博弈結果。

而且,為了防止對方變心,總要設法讓對方相信,你遇到我是你三生有幸,而我遇到你也是萬世不毀。

可是,世間沒有什麼誓約是永恆的。很多愛情的悲劇,往往都從背棄誓約開始,而天下又似乎不存在沒有誓約的愛情。

我相信,多數情侶的愛情生活過得還是可以的。那麼,究竟是什麼機制讓他們能夠信守誓約呢?

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但順著博弈論的思路走下去,每次得出的答案似乎總與道德倫理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後來,偶爾看到一個試驗,我猛然感到峰迴路轉了。

原來,存在於現實中的幸福的愛情生活,也可以從博弈論中找到答案。這應該感謝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羅伯特·愛克斯羅德。他組織過一場計算機競賽的試驗。競賽的思路非常簡單:任何想參加這個計算機競賽的人都扮演“囚徒困境”案例中一個囚犯的角色,他們開始玩“囚徒困境”的遊戲,每個人都要在合作與背叛之間做出選擇。關鍵問題在於,他們不只玩一遍這個遊戲,而是一遍一遍地玩上200次,這就是所謂的“重複的囚徒困境”,於是這就更逼真地反映了日常人際關係。這又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條件,最簡單的囚徒困境模型說的是一次性博弈,正是這一點加劇了囚徒做出坦白的決心。這正像不相識的一對男女,偶爾在旅遊中相遇,接著在賓館裡春夢一場,第二天就各自揚長而去,誰也不會忠於誰的,彼此也不會為對方今後的不忠實而有任何不快,原因就在於這是一次性的博弈(一次性的“博弈”和一次“性”的博弈)。可是,如果男女雙方互相認識,且今後還要常常碰面,那麼他們彼此的忠心就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原因在於他們還有機會重複博弈。

試驗的結果使愛克斯羅德大為吃驚,因為競賽的冠軍獲得者所採取的策略一點都不高深,而是非常簡單:一報還一報。中國人把它叫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說穿了,所謂“一報還一報”的策略,就是胡蘿蔔加大棒的原則。它堅持永遠不首先背叛對方,因此是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