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淚籟籟而落,卻是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
荏苒數年,殷融陽已卓爾成人,身材修長,狼腰虎背,面容酷肖楊不悔,俊秀溫文,張無忌慨然道:“不想小師弟也已這般大了,武當後繼有人,差堪告慰。”
武當四俠也無不這樣想,當年準擬將掌門之位傳與宋遠橋之子寧青書,不想宋青書為色所迷,弒殺武當第七俠莫聲谷,而被俞連舟和張三丰清理門戶而斃。張無忌乃明教教主,除他之外,七俠之後惟有殷融陽,武當掌門一職自非他莫屬。是以武當四俠傾力栽培,並不讓他在江湖走動,以免惹出是非,此次張無忌飛柬邀各派至峨嵋議事,便帶殷融陽到會,見見各派首腦,以為其接掌大位張本。
睽違多年,張無忌與武當諸人自是有說不完的話,說到張三丰遁跡雲海,都不禁悵然良久;史紅石和丐幫長老與段子羽相見,也都歡喜,詳問他斃殺王保保等人經過,直聽得矯舌不下。
丐幫執法長老道,“那八臂神劍方東白原為敝幫長老,當時有天下第一劍之美稱,不想他晚來投靠韃子,為虎作悵,落得如此下場,真是自食惡果。”唏噓不止。
眾人敘談良久,張無忌輕輕擊了幾掌,庭院登時肅靜下來,山風情勁,吹得眾人衣袂飄飄。
張無忌開口道:“張某此番驚動諸位俠駕,乃是欲與各門派英雄杯酒言歡,盡捐前嫌,不知各位英雄意下如何?”
他此次大集武林首腦於峨嵋,冀欲與各派當面議和,否則明教一入中原,先就與各派打個落花流水,逞言共謀大業,推翻朱元璋了。武當四俠與他情誼篤厚,又均望重武林,本來武當四俠登高一呼,天下英雄無不聞風聽命,此議即成。不期華山出個段子羽,武功之高固不待言,人又孤傲不馴,與明教的樑子結得最深,單隻華山一派固不足數,但崑崙唯華山馬首是瞻,峨嵋百劫自段子羽一出道,便盡力迴護,甚至不惜與少林結仇,兩派同進同退,共榮共辱之勢天下皆知,如此一來,議和能否成功倒關鍵在段子羽一人身上,武當四俠反無足輕重了。可謂十年風水倒流轉,誰承望華山派能有左右武林命脈的實力。
張無忌知道如到華山議和,待得到了華山頂上,恐怕也剩不了幾人,若在武當山主持此事,又恐這幾派不給面子,拒不赴約,無奈便選定峨嵋山為集會地點,料得段子羽看在百劫師太面上,必到會無疑,一番若思躊躇,大費周章。
張無忌議和之語一出,各派均默而不語,這十數年來,除武當外,各派無不與魔教打得七零八落,新仇舊恨,早已積聚成山,張無忌德望雖高,卻也不能片言化解。
第二十二回 舉目天涯何惶惶
張無忌道:“當年本教與各派樑子結的何嘗不深,但後來捐棄小嫌,共襄大舉,卒將蒙右韃子逐回漠北,不想近些年來舊怨重啟,其間是非也非三言兩語能完,今日索性揭過,一切皆從今日始,以前的是非恩怨且一笑置之。”
武當四俠擊掌稱道,不想多年不見,張無忌口才見長,識見亦卓。武當與明教本就相處安然,此次純係為張無忌捧場,是以率先響應。
各派雖不熱烈,卻也暗下思忖,與明教對敵十數年,無不深知明教勢大,先前不過因其內部不和,各自為政,尚且佔不到便宜,現今張無忌重攝明教,明教立時如鐵板一塊,便是少林、丐幫也絕非其敵,張無忌仁俠君子,一言九鼎,倘能就此少一強敵,實屬上上大吉,是以反應雖不如武當熱烈,面上也均有贊同之色,只是積年仇怨湧至心頭,一幕幕親友師長傷折斃命的情景閃現腦海、心中百感交集,委實難決。
子羽笑道:“張教主端的好利口,一言而將天下是非掩盡,倒似我中原各派無事生非,不自量力,專與貴教過不去。而貴教胸襟博大,自不屑與我等小門小派計較,一併恕過,我中原各派倒要感激不盡了。”
殷野王聽他語帶譏諷,登時大怒,道:“本教與各派講和,卻不包括你在內,咱們的樑子有得算的。”
段子羽洋洋不睬道:“段某也無心與你們化解什麼,有什麼手段,使將出來便是。”
韋一笑冷冷道:“殷老弟,人家早是天師教的乘龍快婿,又是朱元璋的紅人,刻刻以滅我教為念,當然不會與我們談什麼和了。”他幾句話便將段子羽與天師教捆在一處,天師教近幾月來傾力掃蕩江湖,各大門派無不慄慄自危,以天師教為心腹大敵,段子羽與天師教的關係舉世皆知,除百劫、史紅石外,無不對之橫加猜疑,大具戒心。韋一笑此言正中肯繁,端的惡毒無比。
段子羽自知此事難以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