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到蘇德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xingri漸增大,並採取了打造東方戰線、加強軍隊及邊境築壘等措施,但仍然存有麻痺大意的心態和僥倖心理、以及對戰略形勢的誤判,以為德國不會如此之快的進攻蘇聯,客觀上造成軍隊對於蘇德戰爭在心理和物質上的戰爭準備不足。以至於在現在戰爭即將爆發的時刻,還是未訓令部隊立即進入一級戰備。
2。軍力優勢:
到現在蘇德戰爭爆發時,德國集中了武裝力量總人數為800多萬,裝備有坦克及裝甲車輛7600餘輛、各種火炮5萬餘門、飛機8000餘架、艦艇210多艘。編成350多個師,其中49個為裝甲或摩托化師。
加之德國在白sè方案、威塞演習、黃sè方案、懲罰行動等歷次戰爭中獲得的寶貴戰爭經驗,閃擊戰的運用已接近爐火純青;部隊人員素質極高、士氣旺盛。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德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而當時蘇聯總兵力也有500餘萬人,包括300多個師、7000多輛坦克、十萬門火炮、近兩萬架飛機。但是,蘇軍部隊編制人員不足、素質低下、裝備缺少、武器落後,實際上戰爭準備並不充分。蘇軍部署在西部邊境的總兵力為170多個師約270萬人、1800輛坦克、3。5萬門火炮、1600架飛機,和德軍進攻兵力比約為1:3,處於絕對劣勢。而且,蘇軍戰爭思想較為落後,還未徹底跳出一戰的陣地塹壕戰的思維……(未完待續。)
第二百零七章 戰略解析 2
全世界都從德軍閃擊戰的勝利,見識到現代化機械戰爭能在瞬間翻雲覆雨、決定勝敗的驚人威力,但還沒有其他國家來得及把軍隊的建設、編制、裝備、思想、戰術、訓練調整到適應現代戰爭的模式,如果遇到閃擊進攻,便容易受到重大損失。另外,蘇聯在30年代末的大清洗使蘇軍傷筋動骨:大批富有經驗的高階將領、軍隊骨幹被處決,替補軍官普遍能力不夠、經驗缺乏,嚴重破壞了蘇軍戰鬥力。在蘇芬戰爭中,蘇聯投入百萬大軍、付出重大犧牲才戰勝國小軍寡的芬蘭,可見大清洗對於蘇軍的打擊之沉重。
3。戰略態勢:
德國在對蘇戰爭前已經組織了針對蘇聯的戰略同盟,包括芬蘭、匈牙利、西班牙、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義大利、土耳其等國,這些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派出軍隊參與對蘇作戰。從北向南:芬蘭、德國東普魯士、原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領土上部署的軍隊形成對蘇呈月牙形包圍的態勢。多路進攻部隊實力強大、突擊力量集中、均指向蘇聯要害部位:德挪威集團軍進攻北極圈內的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意圖切斷蘇聯在戰時僅有的北方補給港口;
芬蘭卡累利阿集團軍和東南集團軍,配合德北方集團軍群進攻列寧格勒,試圖奪回蘇芬戰爭中失去的領土;德北方集團軍群yu經過波羅的海三國,攻佔蘇聯十月革命的聖地:列寧格勒;德zhongyāng集團軍群沿著明斯克、斯摩梭斯克、莫斯科的攻擊軸線前進,目標直指蘇聯心臟;德zhongyāng集團軍群向基輔突擊,兼有奪取烏克蘭境內豐富的糧食、石油、煤等戰略資源的任務;羅馬尼亞第3、4集團軍協同德南方集團軍群進入烏克蘭,yu報蘇聯強迫割讓土地的一箭之仇。與德國相反,蘇聯卻在國際上處於極端孤立的境地: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同時也斷絕了與英法等國聯手的希望;進攻芬蘭的後果是蘇聯被驅逐出國際聯盟;與德國瓜分波蘭、逼迫波羅的海三國加入蘇維埃聯盟、發出最後通牒迫使羅馬尼亞交出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等行動更加使蘇聯在世界上聲名狼藉,製造了很多強仇大敵。
另外,蘇軍在西部邊境部署的軍隊過於靠前,缺乏足夠的縱深。一旦防線被德軍迅速突破,很容易被分割包圍。歷史上蘇德戰爭爆發初期,蘇軍整軍整師成建制的被包圍殲滅,損失部隊人數竟高達百萬計。
張俊綜合以上因素,德軍確實有足夠的能力殲滅蘇軍絕大多數武裝部隊,佔領北中南三個戰略城市,推進到烏拉爾山脈一線,完成“巴巴羅薩計劃”制定的目標。只要德軍佔領蘇聯的歐洲jing華部分,控制住重要城市、掌握住交通樞紐、開發戰略資源,屆時僅僅需要較小規模的武裝力量,就能夠從容應對蘇聯亞洲部分的反擊。雖然失去歐洲部分的殘存蘇聯面積廣大,但是人口稀少、經濟落後、物資缺乏、交通不便,無法集結起足夠的力量向佔領了蘇聯的jing華部分、如虎添翼的德國挑戰。
希特勒認為“巴巴羅薩計劃”所涉及目標之外的蘇聯領土是一片荒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