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0部分

完全失去了戰力。

一旦真的發起炮戰,這些絲毫沒有一絲自告奮勇上炮臺的船塢兵,留在船塢就等於是等挨炮。

他們當然沒有這麼傻。

在北乙‘高’字炮臺上面,近兩百抗倭軍士兵都各自在自己的炮位,滿臉堅毅的嚴陣以待。

而在後面的防炮營房裡面,還有兩百士兵等候陸續接替。

大沽炮臺群,過半的重炮都是大清自制的老舊臼炮,發射石彈,鉛彈,鐵彈,蜂窩彈,鏈彈。

這些彈丸在三十五年前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攻擊英法聯軍的木殼船帆船還算可以,現在用來轟擊日軍的主力艦,就是炮口抵著艦艇甲板轟,頂多也就是砸掉一層漆。

而且炮群6000斤的重炮,射程才不過1000米左右,連渤海灣的冰帶都飛不過去,更別提去攻擊至少距離四五千米遠的日軍艦群。

至於那些6000斤以下的臼炮,子母小炮,抬槍,用在現在海防簡直就是一個國際笑料。

只有吳淞局鑄造的2門12000斤銅炮,9門10000斤銅炮,射程勉強能夠達到5000米左右。

對著這些大清自制的火炮,抗倭軍是一個士兵都沒有投入,而是全部集中在這十幾年來李鴻章陸續購買的克虜伯火炮那裡。

北岸炮群總計有37門,南岸炮群26門。

今天,熊凱玉就要靠著北岸炮群這37門西洋火炮,和日軍艦群對拼。

第六百九十五章 大沽口四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一直到北洋水師沒有成軍之前,為了拱衛津京安全,大清政府始終致力於大沽炮臺群的修築,放置了大量重炮。

並且在北面三十里的北塘,海河上游六十里的雙港,都建造了炮群,大量駐兵。

從1875年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大清的海防思想就從近岸的海防炮阻敵,變成了用‘堅船利炮’的軍艦和敵軍在海面進行對決。

這樣,北洋陸基炮群的精力,就幾乎都投注到了威海衛軍港和旅順軍港的建設之中,根本無暇為大沽炮臺進行換裝。

至於北塘,雙港,那更是沒戲。

而這二十餘年的時間裡,正是由鐵肋木殼包鋼皮的木質艦船,過渡到通體鋼體鐵甲艦的關鍵時期。

大沽炮臺的落伍火炮,除了在封鎖海河口,或者轟擊敵軍的近處登陸部隊,有點用處以外,對現代海戰,基本都是一群擺設。

這也不能埋怨北塘守營潰逃,就算不逃,也只能當悲催的活靶子,連日軍艦群的一根***,都摸不到。

不過這些年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整天風騷的巡遊長崎,南洋,一時風頭無兩。

所以在大清朝上下都一致認為,在大沽口再花費數百萬輛銀子購買現代鋼體火炮,根本就是白白的浪費。

最後還是在1891年,戶部尚書翁同上奏停止購買海軍軍械三年。

李鴻章手裡有銀子沒地兒使,再說大沽炮臺也確實太不成樣子,讓洋人們看了不免丟了大清的臉面。

而且購買海防炮放在大沽炮臺,也不算是‘購買海軍軍械’。、

李鴻章就打了一個擦邊球,這幾年陸續為大沽炮臺購買了63門,大小口徑的克虜伯火炮。

大沽南炮群‘威’字炮臺,4門75mm口徑克虜伯行營炮,有效射程達到5000米。

‘震’字炮臺,4門75mm口徑克虜伯行營炮。

‘海’字炮臺,6門75mm口徑克虜伯行營炮,1門120mm25倍口徑克虜伯加農炮,有效射程5222米。

在其餘的12座小炮臺,放置了12門75mm口徑克虜伯行營炮。

大沽北炮群‘門’字炮臺,4門75mm口徑克虜伯行營炮,5門克虜伯120mm25倍口徑炮。

而在位於總督府和軍資庫前面的‘高’字炮臺。

則是放置了2門75mm口徑克虜伯行營炮,2門120mm35倍口徑(1880型)克虜伯加農炮,有效射程達到8044米。

6門120mm35倍口徑(1886型)克虜伯加農炮,有效射程達到10000米。

其餘的13座小炮臺,則是放置了17門75mm口徑克虜伯行營炮。

在大沽北炮群裡面,因為石頭縫炮臺建在海河河口內北岸石壁上面,炮火只是用來封鎖海河口,不需要遠射。

因此,用的都是大清自制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