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八十年代,國家百廢待興,各地各種建築需要大量的建材,水泥、鋼筋、磚等首當其衝。水泥、鋼筋咱是插不上手,不讓你辦廠啊,這磚老百姓自己用,國家是還允許辦磚窯的,前提是不許僱工,但一兩年後政策就放開了,咱們先佔個地、創個牌子,等待時機。要搞個隊辦企業生產水泥、鋼筋也沒那麼多資金,暫時是不行的。得想其他路,個人有政策限制不能發展,咱就先把大隊的集體經濟搞上去。作為一個先知先覺近二十年的人,心胸要放得廣一點,不能老惦記自己的幾個親朋好友,那就太小氣了,也成了典型的小農意識。
“三姐夫,你現在也是咱大隊的主要領導幹部了,咱們現在有什麼隊辦企業?今年準備怎麼發展。”我問三姐夫,得摸摸底。
“嘿,咱大隊能有什麼企業,就喂幾頭大牲口。去年隊裡光景好一點,年底分紅後帳上還餘一萬多塊錢。就這在全公社也是一流的大隊。李家村去年還是‘三欠’大隊。”
“‘三欠’?”我有些聽不懂。
“‘三欠’就是集體欠外單位的、欠外面個人的、欠自己大隊社員的。咱們比起他們,就像天上活著一樣。”三姐夫有些自豪。
“這不行,還得再發展。”我對三姐夫說“你跟咱們的支書商量一下,看能不能到SZ市先跑一趟,成立個公司,賣咱們的東西給XG人。”
“SZ在哪兒,咱們有什麼東西能賣給人家XG人的?”三姐夫有些疑惑。
“SZ在咱們國家的南面,緊靠著XG,我們可以把咱們的雞蛋、豬賣給他們。咱們的雞蛋和豬都不是喂的飼料,那是正宗的無公害、不含激素的天然綠色食品。”,過去賣了賣不了先佔塊地再說,不要到了後面擠都擠不進去,都讓外來戶佔了便宜。
“你說的什麼亂七八糟,啥叫無公害、不含激素的天然食品?”大家把我說的不知所以。
暈,我倒忘了這都是多少年以後的事了。別說他們不懂,就是現在的食品專家,也不見得了解多少。喝了幾盅酒,就忘了自己是從那來的。以後得少喝酒了。喝多了夾著的尾巴都露出來了,別再喝醉穿越到五十年代那就更慘了。
正文 48“。鬧紅火”(1)
“鬧紅火”,是我們這兒農村的傳統習慣。
每年過了正月初七,所有的村民們自覺自願地組織起自己的秧歌隊,男女老少幾乎全都被席捲進來。人們透過載歌載舞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嚮往。真是處處鑼鼓響、遍地秧歌聲,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在當地人的傳統觀念中,認為“鬧紅火”是一個村莊和睦興旺的象徵,豐收富裕的展示,太平吉祥的保證。所有的人家都在為秧歌隊來自家院拜年準備吃食,藉此機會誇耀自家的日子過的好,有的人家因為這一次的招待就能引來許多媒人上門,給自家的兒子找個好媳婦。因此就是最窮的人也要把平時節省下的好東西花生、瓜子、乾紅棗等招待秧歌隊。有的秧歌迷甚至迷到老婆有病、孩發燒也顧不上,只顧自己紅火熱鬧,。好象人們受苦捱餓一年,就是為了能快活這幾天。
“文化大革命”一開始,“鬧紅火”就作為“四舊”被革命了,取而代之的是所謂的革命化的春節。那些年提倡“吃吧餃子就大幹”,從正月初二開始,就把人們趕上農田冬季基本建設工地,刨開凍土鬧革命。那幾年,把愛鬧秧歌的人憋屈得。。。。。。
現在好了,政策也鬆動了,人又可以挑起傘、穿上彩衣、拿起扇子,敲鑼打鼓扭起來哩!
初八早上剛吃吧飯,村裡的支書胡云珍就和一個愛鬧紅火的老漢愛喜上門請我出門挑起傘來和大家一起鬧紅火。
“我挑起傘唱秧歌?這可不行,我哪會唱秧歌?!”我馬上拒絕。開玩笑,這不是讓我丟人嗎?我什麼時候唱過秧歌,聽秧歌倒還能湊乎。
這唱秧歌在我們這可不是簡單的活兒,即興編詞是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見啥編啥、隨編隨唱。傘頭在任何場合不能演唱社會上流傳的現成秧歌,甚至不能重複自己唱過的秧歌,否則觀眾就不買帳,說你在吃剩飯、沒出息。簡單一句話:現炒現賣,不吃剩飯。而這即興秧歌,還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準,二是快。所謂準就是要求針對性強,唱出特點,唱出本質和人們的心聲。見東說西抓不住特點,所答非所問、似是而非都不算好秧歌。而快就要求更高,一般從準備到開口只能在幾十秒內,時間一長觀眾就會喊倒彩。這種創作過程又是在緊鑼密鼓聲中、眾目睽睽之下,連觀眾也都為你提心吊膽,實在非常不容易。這既需要有一定的文化,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