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9部分

五兒,你說的有道理,現在人們不想搞這個計劃生育,就是怕沒兒子,到了老了卻沒有人養活呀。劉三明已經有了七個女子,可他一直還想要個兒,就是這麼想的。”

“馬書記在家嗎?”這時院子裡有人高聲問。

“誰啊,他在家,你進來吧!”吳永霞高聲應了一聲。

屋門推開了,進來一個戴著眼鏡的、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年齡不算太大,可他兩鬢的頭髮已經有些蒼白了。

不是大隊小學校的校長王群、王老師嗎?他來幹什麼因為是這次的計劃生育涉及到了他家的什麼人?吳永成看著進來的王群老師,心裡暗自忖摸。

“王老師,你有什麼事嗎?快請坐。”馬柳平連忙起身和王老師打招呼。

“馬書記,咱們的這學校快辦不下去了。都快沒老師上課了!我都成了光桿司令了!你們大隊的領導們快點商量一下,想個辦法吧?要是咱的學校停了課,這可不是個小問題啊!”

“怎麼回事?咱們學校為什麼要停課?怎麼就能辦不下去了呢?老師呢,咱們學校的老師都去哪了?”馬柳平一聽,坐不住了。

魚灣大隊的學校現在有三個老師,都是三個男的,一百多名學生。這個學校已辦起快三十年了,村裡的不少中年人,都是在這個學校的小學裡,度過他們的童年時代的,也是從這個學校學會了認字、算術等等知識。像馬柳平、吳永霞等年輕人就是從這個小學畢業後,到公社上的初中。

大家對魚灣小學——這個母校都有著深深的感情。如今聽王群老師說學校快辦不下去了。又如何能不著急?

王群老師接過吳永霞倒的一杯熱水,喝了一口後,慢慢講起事情的前後過程。

學校裡現在有包括王群老師在內的三個教師。只有王群老師一個是國家公辦教師,由國家財政每月發工資。其它兩位老師,都是家住在本村地大隊民辦教師,年齡都在三十歲上下。

在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以前,能在大隊學校裡當個民辦教師,那可是一件最美不過的好差使:每年除了寒假,暑假兩個假期外,大隊一年給他們記二千六百個工分。公社每個月還補貼六塊錢。要是在假期裡。願意跟上生產隊集體到地裡出工,大隊再給他們單獨記工分。這樣算下來,一個民辦教師全年掙的工分,比一個大隊最好的勞力還要掙得高,別人那還要好好地幹哪!所以學校裡的民辦教師們,也就能安安心心地給孩子們上課。

可是自從0四月。全公社推行了“包產到戶“生產責任制以後,民辦教師的處境馬上就變得極為尷尬:既然是推行了“包產到戶”責任制,那麼大隊也就不再組織社員們集體出工;民辦教師每年所掙的二千六百個工分,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只剩下公社補貼的每月六元錢。

那兩個民辦教師家裡也有了地。他們又要種地、又要教書,實在是精力分散得太厲害。更何況,這兩位教師教書教了多少年,地裡地農活早就生疏了不少;體質又不行,家裡負擔都還不輕:一個家裡有五個小孩,一個有四個小孩。種地把式不行,家裡也缺勞力。在學校教書。靠公社的每月六塊錢,實在是難以維持生計。只好向學校的王校長提出了辭職的申請。

吳永成在一旁聽了王群老師的一番話。臉上也有些動容。

民辦教師一直是中國教育多少年的一個特色。它是因為農村教師大量短缺,不得已才出現地一個畸形產物。直到十幾年後。在鄉鎮、農村,不少民辦教師還一直擔負著全國廣大農40——50%的教學任務,工作量相當大,而報酬是非常的低。在吳永成前世時,他曾包過幾個村,也瞭解了一些民辦教師的苦衷:民辦教師一般均為農村戶口。在九十年代,每月的工資也只有七、八十元錢,相當於當時國家公辦教師的十分之一。而所承擔的教學任務,卻比縣城學校的公辦教師要多得多。

大、中城市學校的小學。各門學科都有單獨的老師上課,學語文地只教語文,學美術的只負責教孩子們畫畫;而農村地教育卻是多數為複式教育。有些小山村的學校裡,一間教室、二十幾個學生中就可能有一年級到五年級地學生。一塊黑板、五個年級的授課內容,而教師卻只有一個。從語文、算術、音樂、美術、自然、體育等等。凡是已開設的一至五年級的課程,都是他一個人來承擔。也可能農村的教學質量的確不如城市的教育。但在當時缺乏大量教師的情況下,正是這許許多多地民辦教師,成為山區孩子們的啟蒙教師:教他們認字、算術,教他們認識外面世界地精彩。其中有不少的傑出人才,在他們的啟蒙教育下,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