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這朝鮮的政令要先問過袁世凱後,方才不至引起麻煩,也正因如此,有些朝鮮官吏才會把門拜到南別,從而獲得晉升,而以駐朝大臣之名總理朝鮮的袁世凱也樂意以推薦“事大派”的方式插手朝鮮政事。
也恰因如此,這南別宮大多數時候,每當夜幕降臨時,但會熱鬧非常,於宴會上袁世凱與朝內外“事大”者聯絡感情,談論國事,而今日,這南別宮卻顯得有些冷清——新任駐朝大臣已經人到碧蹄館,只待明日朝鮮王與百官郊迎之後,兩位大臣即會於南別宮交接,換句話來說,人走茶涼。
雖是人走茶涼,但袁世凱畢竟還有些餘威,就像今日邀來的閔泳翊,這位閔妃外戚雖知袁世凱明日將離朝鮮,可卻依然不得不來這南別宮與袁世凱暢飲。
其實閔泳翊與袁世凱,在早些年倒是極為親近,當時袁世凱以幫辦軍務之身為朝鮮訓練新軍,而其與閔泳翊正是那會認識的,兩人關係當年因逮捕“大院君”極為親近,不過卻又因後來袁世凱送“大院君”回朝而日趨惡劣,現在作為朝鮮的兼司僕所管轄的正是當年兩人一同訓練的那營步隊;也正因其位置顯重才得已成為是閔妃黨的領袖人物。
“子相,你我兄弟相識近十年,這幾年,雖有些許誤會,然兄職所在,於諸事不得不為之,還望子相老弟體諒!”
說話的功夫,袁世凱又敬了一杯酒,酒是正宗的京師帶來的二鍋頭,論其酒烈遠甚於朝鮮燒酒,不過只是一個鐘頭的功夫,這閔泳翊便已經喝下了至少二斤烈酒,雖說其酒量頗佳,但也擱不住袁世凱這般勁,早已有八分醉意的他,雖明知自己不能再喝了,但袁世凱的話都說到這份上,且又先乾為敬,他又豈能不給面子,連忙硬著舌頭說道。
“慰亭兄之苦處,小弟豈能不知,今日兄不再任這大臣一職,再無公事相絆,你我二人倒也能相許兄弟之誼,亦為快事……”
舌頭已經硬了的閔泳翊勉強著將一碗酒喝進肚子裡,那人已經醉的不成了樣子,可袁世凱卻依是不饒的用其拒絕不了的藉口,又連敬了數碗,不過片刻功夫,其便完全醉倒於桌案上。
“子相兄、子相兄……”
接連拍著閔泳翊的肩膀,見其都沒有一絲反應,小心取下他的私章之後,袁世凱便對門外的傭人吩咐道。
“去,告訴閔大人的隨員,今天閔大人與我把酒言歡,讓他們進來,讓伙房備上些酒菜,莫要讓慢怠了他們!”
在做出這個吩咐時,袁世凱朝著北方看了一眼,嘴唇微微一揚。
“唐子然,我這邊可都辦好了,你那邊可就看你的了!”
第13章 背華之罪(求收藏、求推薦)
慕華館是朝鮮王朝時期迎接中國明朝和清朝敕使的國賓館,位於朝鮮都城漢城敦義門外,緊鄰迎恩門,為舉行郊迎等禮儀的場所。慕華館與其旁的迎恩門作為朝鮮王朝“郊迎”中國敕使的場所,堪稱是朝鮮“事大”的象徵性建築物。
慕華館也是中國使臣進入漢城的第一站,首先的功能就是郊迎。當使臣抵達碧蹄館時,朝鮮國王、世子以及百官就已經在慕華館與迎恩門前恭候使臣蒞臨。使臣在慕華館接風洗塵以後,便進入城中了。使臣離開時,也在慕華館舉行餞別儀式。
數百年來,明清兩清的敕使正是經慕華館,入漢城,南別宮),作為駐朝總理大臣的唐浩然,雖無敕使之名,但依然依著規矩先往慕華館,而朝鮮亦需要根據“使來;必須百官郊迎其書”的規矩,國王、世子以及百官親迎。
如歷史上任何一次華使來朝,昨天朝鮮官府便勞動民役打掃沿途村莊,並用黃土墊道,並派衙役巡視,清晨時分,漢城敦義門開啟之後,朝鮮王的王駕以及百官侍衛便沿著剛剛墊平的道路前往慕華館。
郊迎十里,這是迎接敕使的規矩。
在王駕上的李熙偶爾會朝左右看去,周圍的侍衛持旗,旌旗獵獵好不壯觀,在那獵獵旌旗間,他的心底卻是一陣五味雜陣之感,儘管在內心渴望自立,無意再行“事大”,可於國中“事大”數百年,朝鮮以小國而事大,早已成為朝鮮之習慣及風俗,又豈能一日而改。
想到那專橫跋扈的袁世凱即將離開朝鮮,李熙的心底的牴觸,多少淡去了一些,只是不知道那唐子然是何等人物?
其當真是好相與的讀書人?
想到自唐浩然沿途與迎賓官的禮讓,李熙倒是希望那人真如君子一般,最好如史書上那些謙謙有禮的敕使一般,若是如此,朝鮮又豈不能自立?
心下這般思索的時候,一旁騎於馬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