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說自己已經做得很好,只能說進行得較早。希望我們的經驗教訓,能為有心帶領孩子游學的家長們,提供一些感性的體會與參考。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一節 亞洲東方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作為一箇中國人,正確解讀世界首先要正確認識亞洲,特別是大中華地區。
無論是完全西化的香港,偏居一隅的澳門,還是海天相隔的臺灣,乃至中西合璧的新加坡,雖然與大陸同種同文,但由於錯綜複雜的歷史原因,它們的經濟社會制度差別很大,風土人情也各有千秋,卻又都是難得的能夠折射中國大陸過去與未來的一面鏡子。
中國周邊的國家,比如韓國、日本、菲律賓,不僅都是海洋國家,而且風景優美,同時西化程度也非常高。但令人欣慰的是,西化並沒有讓這些國家的東方文化特色泯滅,而是在吸收外來文化過程中更加富有活力,顯現出更加鮮明的本土色彩。
把亞洲作為遊學的首選之地,是遊學計劃的一個很好的選擇。
香港:混血兒更易成功
“在太平洋上空的一班航機上,坐在閣下旁邊那位風塵僕僕的華人紳士,可能正趕赴紐約或倫敦收購你的公司。由香港到雅加達,這些精明的華裔企業家,近年賺得盤滿缽滿,東南亞已經不能容納這些中國龍了。在有家族聯絡的中國,他們正成為最大的海外投資者……”這段文字曾經打動過海內外無數華人的心,也曾令我熱血沸騰。
香港雖小,卻造就了一批世界級的富豪。作為加拿大魁北克政府新任駐香港和中國地區負責經貿的全權代表,我知道,在藏龍臥虎的香港,機遇與挑戰並存。而安琪的出生帶來的那種初為人父的喜悅和赴港履新的感受交織在一起,使我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充滿了嚮往!
我們一家真正在香港相會,已是一年後的中秋佳節。那時,我不負所托,使加拿大魁北克和香港的貿易額翻了一番,和中國大陸翻了兩番。而小寶貝安琪也已經度過週歲生日,開始咿呀學語,蹣跚學步。孩子母親說,希望讓安琪看到香港的不夜天,看到世界繁華的一角。我也希望美麗迷人的香港夜景能給幼小的安琪帶來最大的快樂,也算是這個不合格的爸爸遲到的週歲生日禮物。
孩子母親和安琪到了香港後,我們全家經常參加一些聚會,不過在這些聚會場合,大家交流時不是用英語,就是講廣東話,很少說普通話。很多叔叔阿姨都是用廣東話或生硬的普通話問候安琪,安琪有時根本聽不懂。我常對家裡的人說,在香港的酒樓或鬧市中,常常見到海外華僑、臺灣客商或北京幹部在和當地人用英語親切交談。並非是大家到了香港都學會了崇洋媚外,也不是炫耀自己的英語水平,僅僅因為實在是找不到一種彼此都能聽懂的中國話!
香港這種語言現狀是英國100多年殖民統治造成的。由於港英當局長期推行殖民文化政策,抬高英文壓抑中文,使英文成為通向上層社會的一個必經關口。眾多望子成龍的家長因此也輕視中文,千方百計地想讓子女進入英文中學,而放棄中文的學習。當時香港400所普通中學中,英文中學佔90%,中文中學只佔10%。很多富裕家庭,更是直接將自己的孩子送到英美讀書。有調查顯示,在內地、香港、臺灣、澳門,香港學生的中文表達能力是最差的。
來香港工作之初,我曾考慮過以後讓安琪在香港接受幼兒教育。但是我發現香港絕大多數幼兒園和小學都是粵語授課,便放棄了這個打算。雖然當時不少香港人以講廣東話為榮,對只會說普通話的大陸來客有些看不起,但我對此卻始終持否定態度。我們是中國人,會說普通話是基本,無論如何我的女兒也要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當然,香港這種語言現狀以及部分港人只認衣服不認人的陋習,並不妨礙我對於香港經濟文化繁榮發展的認同乃至讚歎。正是在這片熱土上,我們真正感悟到文化混血兒更易成功的道理。有人說,西方世界對中國大陸長達30年的經濟封鎖,既造成了上海這個昔日東亞大都市的衰落,也成就了偏居一隅的香港的崛起。這話雖然很有道理,但除此之外,我們有理由相信,香港之所以比周邊國家和地區有著更多的創新機會,更強的競爭優勢,還因為它擁有一個多元化的文化生態。
由於獨特的經歷,香港事實上已成為一個具有典型混血兒特徵的都市。不論是黃大仙廟前西裝革履的信徒,還是用英語向路人討錢的乞兒;不論是白天清純讀書夜晚卻在蘭桂坊縱酒狂飲的富家女,還是對只看不買的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