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連帶著的是對“鞏固新民主主義”的觀點和提法的批評,從而使中國急速地將原定的“十年至十五年”準備進入或者準備進入社會主義的時間大大地提前了。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興起(1)
劉少奇把新民主主義作為一種過渡性質的社會階段需要加以鞏固和確立,是為了進行向社會主義過渡作充分的各方面的準備,等條件具備了,再向社會主義過渡,重在新民主主義的充分準備,不經一個鞏固的階段就不可能使準備充分。
毛澤東把新民主主義同樣是作為一個過渡階段來看的,但是他重在新民主主義的過渡性質,如果出現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傾向和趨勢,準備得充分與否,就不考慮了。因此,他把住社會主義的方向,主張充分利用正在出現的社會主義的因素和傾向,向社會主義過渡。
劉少奇、周恩來等人所主張的“鞏固新民主主義的制度”,“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秩序”等,在毛澤東認為可以向社會主義過渡時,都被作為一種右傾思想來批評,就在情理之中了。尤其這種批評是伴隨著關於農業生產合作化問題的爭論而來的,是伴隨著調整資本主義工商業和“三反”“五反”的鬥爭中而來的,就促使首先是毛澤東考慮即將向社會主義過渡,而這一過渡就必須首先在黨內對仍然存在的“確立”、“鞏固”新民主主義的思想進行糾正和扭轉。
1952年下半年,毛澤東提出了新的設想:從現在起逐步實行向社會主義過渡,即逐步實行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算起15年完成(而不是15年以後一舉過渡)。
毛澤東之所以提出這一設想,是因為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在短短的3年時間內提前完成了。
國民經濟恢復的狀況如何呢?它的確超出了包括毛澤東、劉少奇等人在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預想。到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生產都已達到或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國民經濟獲得了相當的恢復和發展。
基於對國民經濟快速恢復的分析和認識,毛澤東開始認為3年準備的任務已經完成,接著就開始進行大規模計劃經濟建設了。但是,這中間有個變化,就是說10年建設是新民主主義建設還是帶有向社會主義過渡性質的建設?毛澤東自然主張的是向社會主義過渡性質的建設。此後,在毛澤東的指示下,中央加快了設計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步伐。
1951年春,中央人民政府組成了“一五計劃”編制領導小組,由周恩來、陳雲、薄一波、李富春、聶榮臻、宋劭文組成。1952年8月,中財委編制出《五年計劃輪廓草案》。為慎重起見,1952年8月中旬到9月下旬,周恩來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蘇聯,就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制和今後五年蘇聯幫助中國進行經濟建設廣泛交換了意見。周恩來在第二次會談中,介紹了中國進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運動的情況及中國的國民經濟恢復情況,並著重介紹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制情況。
斯大林說,中國的三年恢復時期的工作給我們這裡的印象很好。對“一五計劃”,斯大林認為,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設想給我的印象是好的,中國正在發展。但是,我們在制定計劃時總要留有餘地,“你們五年計劃中工業增長速度,每年為20%,是勉強的”,“要按照一定可以辦到的(原則)來做計劃,不留後備力量是不行的。必須要有後備力量,才能應付意外的困難和事變”,並建議工業建設的增長速度,每年上漲可降到15%。
在蘇聯期間,中國政府代表團同蘇聯方面達成了一系列幫助中國進行建設的協議,這就表明,中國已經開始準備進行大規模建設了。而且,取得蘇聯的幫助,在國民經濟大規模建設方面將加快建設的速度,這一點在當時中共領導人中已經達成了共識。
1952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一五”計劃的問題。在聽取周恩來關於“一五”計劃輪廓問題同蘇聯方面會談情況的彙報時,毛澤東在會議上提出: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而不是10年以後才過渡到社會主義。
毛澤東認為,七屆二中全會提出限制與反限制的鬥爭問題,現在這個內容就更豐富了。工業中,私營佔%,國營佔%,是三七開;商業零售是倒四六開。再發展5年,私營比例會更小,但絕對數字仍會有發展,這還不是社會主義。5年以後如此,10年以後會怎麼樣,15年以後又會怎麼樣,要想一想。到那時私營工商業的性質也變了,是新式的資本主義,公私合營、加工訂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