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小團體往往會在利益、動機、意見等方面,產生各種各樣的分歧。
假如分歧變得越來越大,那麼矛盾甚至爭鬥就會接著出現。
在這樣的局面之下,一個人,尤其是那些剛剛進入到這些團體裡面的人,究竟應該怎樣立身處世呢?
按照《中庸》的說法,那就是要不偏不倚、順勢而為。
對於《中庸》所說的“不偏不倚、順勢而為”,我們從宋代歐陽修一篇著名的文章《朋黨論》,便可以進一步理解。
歐陽修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政治家,有著豐富的政治實踐經驗,寫了不少的政論性文章。
其中,《朋黨論》就是最膾炙人口的一篇。
在這篇文章的開始,歐陽修就說了這樣一句話:“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所謂的朋黨,也就是結交朋友形成各種小團體,是從古以來就有的事情,只是希望做領導者的皇上要善於分辨清楚,哪是君子的朋黨,哪是小人的朋黨。
那麼,什麼是君子的朋黨,什麼又是小人的朋黨,二者有何區別呢?
在歐陽修看來,實際上,只有君子才有朋黨,而小人是沒有朋黨的。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在歐陽修眼中,小人結成的所謂朋黨,其實只是他們為了利益和虛榮,暫時勾結成的,彼此之間的情感是十分虛假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2。不偏不倚,順勢而為(2)
而君子結成的朋黨是真正的朋黨,因為君子不會為了利益和虛榮而對某些人有所偏好、有所依賴,而是順應時勢,為了道義、忠信和名節,才形成的。
說得簡單一點,君子的朋黨才真正能夠做到了《中庸》講的不偏不倚、順勢而為。
那麼,在現實生活之中,我們要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要想真正的為人處世不偏不倚、順勢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
一方面要順應時勢地參與某些小團體,另一方面也要保持中立的態度和清醒的頭腦,堅守住原則,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站穩腳跟。
這種方法,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呂端大事不糊塗”。
這句話,出自毛主席的一個經典點評。
毛主席曾經用“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來形容和稱讚葉劍英元帥為人處世的不偏不倚、順勢而為。
或許,在毛主席眼中,葉劍英元帥就是在大事上站得穩腳跟,一點都不糊塗的人。
實際上,毛主席的點評來自於歷史上一個典故,那就是宋代呂端的故事。
在宋太宗統治時期,呂端是他的宰相。
呂端這個人,平常看起來糊里糊塗的,似乎沒有多少能力。
比如,平時有些皇親國戚或者重臣,找他辦點私事,他總是稀裡糊塗的,不當一回事。
由於這個原因,他在很多人心目中,不是一個當宰相的料。
可是,宋太宗趙光義卻獨具慧眼,十分信任他。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證明了宋太宗用人的英明。
原來,宋太宗去世前,將第三子趙恆立為了太子。
當時,統領太監的王繼恩跟趙恆有過節,十分擔心一旦趙恆繼位,自己會有危險。
於是,他就和皇后一起密謀,要將宋太宗的長子楚王趙元佐立為太子。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皇后讓王繼恩帶著聖旨,去請呂端進宮議事。
呂端知道了太宗駕崩的訊息,看見皇后前來召見,已經預感到了會有大事發生。
於是,他在進宮之前,先派兵將王繼恩困在了自己家裡。然後,才趕到皇宮見皇后。
兩人見面後,皇后試探呂端道:“如今,皇上已經駕崩,根據祖宗遺訓,應該立長子為太子才對,可是皇上卻立了第三子,你看怎麼辦?”
呂端明白了皇后的意思,他一點都不退步地答道:
“先帝立太子正是為了今日。今天,先帝剛剛過世,怎麼能再討論重立太子的事呢?”
聽見呂端義正言辭的回答,皇后無話可說了。
到了太子趙恆舉行登基典禮那一天,按照規矩,在新皇帝和群臣之間,需要隔上一道簾子,表示尊敬。
為了謹慎起見,本來應該行跪拜大禮的呂端,卻來到龍椅旁邊,捲起簾子,確認裡面坐著的是趙恆之後,才走下來率領群臣高呼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