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得放不下的自我來執著。菩薩不戀生死、不畏生死,這叫自由生死的大解脫者;他們沒有一定要活多久或不活多久,沒有一定要活得如何的風光或不風光,盡心盡力,一切隨緣。

三昧是智慧與禪定的相加,即是安穩及解脫的功能。一般人在努力得到成果之後,通常是擁有它、享用它,而菩薩在獲得解脫的成果之後,卻不住於解脫,而用智慧將慈悲的愛心奉獻給需要他們幫助的眾生。

請不要把菩薩想象成那樣的高不可攀,只要有心學習菩薩精神,你就是菩薩的化現。

。。

滿月清涼

映蔽於二乘,小智螢火光;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

——《六十華嚴經卷四十三離世間品第三十三之八》

被小乘的聲聞乘和緣覺乘所掩蓋的人,雖然已得解脫智,卻像螢火蟲的光,是屬於小智小慧的層次。不若菩薩的智慧,就像清涼皎潔的月亮,遊遍於無限廣大的虛空。這四句話是用光的大小來比喻大乘和小乘的智慧,深淺廣狹,非常的不同。

“映蔽於二乘,小智螢火光”,是說聲聞和緣覺的小乘聖人看起來似乎有智慧,其實已經把他們應該可以顯現出來的大智慧蓋住了。他們僅有點小智慧,然而得少為足,所以大乘經典常批評小乘的人是自了漢。

小乘的人自求自了、自斷煩惱。他們覺得在世間非常痛苦,視世間環境如毒蛇猛獸那麼可怕,如洪水火災那麼恐怖,因此從二乘佛法中找到避風港,從此出離生死,不想回到生死之中度眾生了。

大乘菩薩則是著重“心”的解脫。面對苦難的眾生和本身的煩惱現象,知道有煩惱,其實煩惱並不存在;只因自己不能掌控自己,所以經常受環境###而造惡業,故起種種煩惱。知道這個原因之後,就能不受煩惱所困所轉,當下即不是煩惱。他知道眾生為什麼煩惱,能夠放下就沒有煩惱。煩惱本空,生死如幻,這些都是臨時的現象,不是真有那個東西。瞭解之後心中就沒有恐懼、沒有苦惱,現象歸現象,但那並非煩惱。

二乘已經體驗到,煩惱是由心造業而得苦難的果報,所以修行解脫之法,自己離開煩惱,這也算是一種智慧!不過大乘菩薩不為自身求安樂,但使眾生得離苦。拿個比喻來形容:菩薩的智慧如八月中秋夜晚的月亮,清涼圓滿,輝映蒼穹;小乘的智慧如田間水邊的螢火蟲,光度微弱,忽隱忽現,勉強自照,不足以利人。所以菩薩的智慧是自利利人,自己能離煩惱,也幫助他人離煩惱;自己得大智慧,也幫助他人得大智慧。這就是關懷一切眾生的大慈悲心。

“畢竟空”可解釋為虛空,也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自己沒有煩惱,但不離開有煩惱的眾生世界中,自己不受煩惱困擾。心如虛空包容一切眾生,在有如虛空的無量空間中廣度眾生,永遠無掛無礙,故名為畢竟空。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小道放蕩

莫學小道,以信邪見;莫習###,令增欲意。

——《法句經卷上教學品》

這四句話內容相當豐富。

“小道”是指看似有趣其實沒有大用處的雜技、藝能、命相、方術等,可以謀生及消遣,但是對於經國濟世、廣度眾生的偉大人格沒有多少幫助,也不能提供真正的幸福人生。

“邪見”也叫不正見,又名愚痴。比如不以正當的、正常的方式規劃人生,卻用投機取巧、走捷徑、抄小路的方法佔便宜,得利益;自己不努力付出,卻希望坐享其成。凡此等與因果相違的都叫邪見。

“###”是語言的行為浪漫和身體的行為不受約束,沒有規矩,在生活中不受團體的、風俗的,甚至道德的規範。獨處時如此,在與人相處時也一樣,可謂害群之馬。凡以非正規方式生活而追求刺激,戕害身心,對他人有所損害者,皆屬###。

“欲意”是指奢侈的、過分的追求,又叫貪慾。我常說:“人需要的東西並不多,但想要的東西非常多。”必需品的取得,雖然是欲,但那是正常的需要。所需的東西用正當的方式獲得,是為每個人生存的依據,不致造成他人的傷害或社會混亂。“想要”則是貪得無厭的追求,不但使自己非常疲累、非常煩惱、非常痛苦,也會對別人造成困擾。即使得到一時的滿足,事實上是永遠不能滿足的。

不愛不憂

不當趣所愛,亦莫有不愛;愛之不見憂,不愛見亦憂。

——《法句經卷下好喜品》

這首偈是說,不要拼命追求所喜愛的東西,也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