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拒絕高腿的戳腳,高腿在其所有腿法中佔的比例也不大。踢低腿,甚至根本就放棄踢腿,成為武林的主流。”不踢高腿是否為主流,姑且不談,我這裡選擇八極拳的名家意見來談,就是表示北方拳種其實並不如一般人所認為的那樣踢來踢去。
以徐震所說的長拳門類來看,太祖二郎、迷蹤、八極、劈掛、番子(也就是鷹爪),踢腿都是極少的。彈腿以腿法為名,可是最主要的是彈射而出的寸踢,以踢腳脛骨為目的。稍高一點踢膝,再高則踢心窩。高腿、二起腳(所謂鴛鴦腳、連環腿),不過一二路。有時連這一二路也不練,只以低中段踢擊為主。徐震說:“彈腿之姿勢,餘所見者甚多。大別可分兩種。一種為十二路,其腿蹴出,離地不過三四寸;一為教門彈腿,乃回教中所盛行,只有十路,其發腿須與膝齊。此彈腿中之兩大派也。”我不敢說他講得不對,但所述與我所曾練習者不同。似乎當時踢得更低,連踢心窩都沒有,遑論高腳、二起腳!
出高腿者,太極拳中有擺蓮、華拳中有旋風腿,但也就這一兩式,在整套拳中不成比例。至於形意、八卦,幾乎只有步法而無腿法。孫祿堂《八卦拳學》凡例曾說:“遊身八卦連環掌,內藏十八蹚羅漢拳,兼有七十二截腿、七十二暗腳”,這些截腿、暗腳即是八卦的所謂腿法了。但既名為截腿、暗腳,其不明顯可知,其不起高腿亦可知。
南拳北腿(5)
其它地螳拳、通背拳,腿擊如現今我們看跆拳道那樣,也是沒有的。故所謂腿,在北方流行拳種之中其實也非特色所在,與它在南拳中並無根本差別。
考之古代,《紀效新書》載當時拳術,如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瑣、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短、呂紅八下、綿張短打、李半天曹聾子之腿、王鷹爪唐養吾之拿、張伯敬之肘、千跌張之跌,各有其長。其中唯李半天之腿以腿擊見長,且既名為李半天,可揣想應是善於飛踢高踢。除此之外,俱不以踢擊著稱。可見大部分的拳種或武術並不太用此類技法,原不是現在才成為主流的。
這裡就可以接著談兩個問題。一是現在中國武術中出腿的比例,甚至出高腿者,其實已遠較從前多了。電影電視中表演武打場面時固然如此,武術界也踢得厲害。常見各門派在武術表演時,老拳師雖大半仍守舊範,青年們就滿場飛,又踢又跳,無論少林武當、南拳北派,大抵皆是這樣。風氣之成,我想一是這樣才花俏好看、易博看場子的外行人喝采,二是受李小龍影片的影響。
李小龍綽號李三腳,腿上功夫了得,電影中演示的,亦以腿法見長。他是“功夫”一詞的發明人,也是振興現代武術的大功臣。可是他的武術真是中國功夫嗎?他的雙節棍,就不是我國傳統器械,是他從菲律賓學來的。手上的技術,除了詠春拳之外,受拳擊影響極大。尤其是頭部擺動以配合出拳及趨避的方法,是詠春沒有的。拳擊式跳躍之法,更與詠春截然異趣。他也不採用詠春的馬步,而是以北方彈腿、螳螂、查拳等常用的那種側面對敵方式,跨大馬步,然後側踢、後旋踢出腿。那種側踢、後旋踢,乃至飛身側踢,我不敢說傳統武術中一定沒有,但即使有也是極罕見的。恐怕是他在美國參考日本空手道、韓國合氣道而學來之技法。
做為一位武術家,他這樣博取眾長,汲精用宏,當然很可欽佩,但以之為模型來了解中國武術,可能就大堪商榷了。現代練武的人,看慣了李小龍踢、再看李連杰在銀幕上也這樣踢來踢去,又看到跆拳道、泰拳那樣踢,於是踢技大昌,遠多於古,自然也不一定就是壞事。可是對於傳統武術是否應如此改造,或許也還可以討論。
另一個問題是:南拳北腿云云,不只是對南北拳派拳種太簡單的概括,更是對拳術不恰當的簡括。
拳術如舞蹈。世界上的舞,有專門表現頭髮的,如臺灣阿美族祭禮中甩髮為舞。有專門表現頭部的。也有以動頸子為特徵的,如新疆維吾爾人之舞。又有抖肩的,如蒙古一些舞。還有扭腰的,如*之肚皮舞。有擺臀的,如夏威夷之草裙舞。更有動腳而上肢不甚動者,如歐洲宮廷若干舞種。另有專借腳尖表現者,如芭蕾舞。有專門在腳底板下功夫的,如踢踏舞。又有身腿都不太動而主要以手指表現者,如泰國舞。不同的舞蹈,開發著身體不同的美感;善於利用身體某一個部分,也就形成各個不同的舞種。
舞蹈如此,武術何獨不然?舞以求美,武以盡力。要窮極身體所能表現的力量,達到搏擊的目的,其能開發身體每一個部位,原理是一樣的。番子之長為練手,劈掛之長為練拳,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