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英國收藏家加德納普將平生致力收藏的400件克力士出示給馬來古董鑑定家們鑑定,結果評定各異,錯誤百出,使加德納極為震驚。其實,自白種人統治以後,禁止馬來人佩戴克力士,馬來制刃家漸少,鑄刃術漸滅,這也是自然的事。“昆夷道遠不復通,世傳切玉誰能窮。”
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間雜輸與銅。百全傳入好事手,佩服可以鑲妖兇。這是宋代詩人歐陽修的一首《日本刀歌》,證實了日本刀當時在中國的影晌。《明史》中也有記載說戚繼光部隊兵士的刀劍有很多被日本刀削斷。日本刀創造了世界刀劍史的神話,它的影響波及整個世界。從12世紀起,成千上萬把鋼刀出口遠東市場,在銷售上同素負盛名的大馬士革刀和西班牙托萊多刀相比毫不遜色。日本刀用的是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分為邊花、腹花、小暗斑、粗暗斑等名目。刺刀由冶鐵、制刃、淬火等過程組成。冶鐵日本人用自鍊鋼料,在熔爐中煉出鋼、生鐵、熟鐵等不同品種。這樣鑄出的鋼材送到刀工手中,還不能直接制刃,還要入爐進行脫碳或滲碳處理,並熔鑄為條形。制刃將條形鋼加熱進行錘鍛,反覆折迭,將原料中雜物析出,並使鋼質勻稱,花紋也在這時顯出。;冶鍛過程中師傅執鉗並觀察火候,另一手用小錘指點應錘打之處,徒弟用大錘奮力錘訂,往往一天揮錘2000次。這種錘法並不是次數多就好,因鋼的合碳量在生熟鐵之間,捶過頭就成熟鐵了。古代沒有現代測試裝置,故是否成鋼全憑經驗與感覺。這樣錘過的鋼已減少到原重的三分之一。這種鋼已經可以制刃了,但日本人還要將鋼料與熟鐵組合為刀體。因為鋼雖堅硬,但服而易折,必須用柔軟的熟鐵輔護,叫複合刃。這一工藝也是與羅馬焊紋鋼的區別所在。淬火刀劍淬火先要加熱,因為日本刃是不同性質鋼鐵組合而成,所以加熱技術極為複雜。須在不同質地上合蓋不同質地的土、這種敷土技術因各家流派不同而呈現不同花紋。在夜色中,鑄刃師凝視炎炎爐火,當刃體燒到所需赤熱度時,他迅速抽出刃體,除去刃上敷土,投入水中振動數次,經此淬火後,刃體硬化完成。淬火滷水溫是很有講究的。淬火後還要回火,即將刀在火上燒至水滴上去如圓珠轉動的程度,再慢慢冷卻。這樣可提高韌性。磨礪刀劍淬火後,由煅冶工用礪石開出鋒刃,鋒刃的厚薄與使用需要有關。鋒刃開出後,由專門的研磨師研磨,再將刀裝上試驗柄進行試刀和鞘之類裝飾由專門的鞘師完成。
在西方國家,刃體形狀和手柄是判斷武器年代的重要方式。15世紀以前流行寬厚的刀劍;16至17世紀開始流行擊刺用的擊劍,這種劍極輕而細長,劍術獨特,代表西洋擊劍的風格,在電影和小說中經常能看到人們用它決鬥,如電影《佐羅》等。這種劍的護手多樣。最初是細邊的17世紀出現半圓包成的護手。貴族使用的劍裝飾華麗,士兵用的則比較簡單,護手是直的。當火器盛行時,短劍代替了輕劍。17至18世紀短劍非常流行,劍把很粗,用鐵、鋼或銀絲來裝飾。在很多情況下,護手部造型越小年代越晚。1770年左右短劍被淘汰了,但作為身份象徵還使用著,如法庭人員、宮廷和軍隊武官等。德國刀劍享有盛名花紋刃在西方古代也有,如在公元二世紀,羅馬鐵匠就能製造一種稱為“焊紋劍”的兵器,在西方產生一定影響,但在工藝上與亞洲小有不同,在實用中也不如亞洲出色。8至10世紀的加洛林王朝的刀劍,還有中世紀以來的德國克林根塔爾的刀劍也有花紋工藝。在西方一些地區,雖然不是花紋刃,但也很有名氣的制劍地也不少,如9世紀的西班牙托萊多城生產的摩爾式劍享有盛名。尤其是19世紀的德國索林根刀劍製造廠和美國的艾姆斯製造廠非常有名。在挪威,瑞典,法國和丹麥都曾發現10世紀名叫英格佈雷的鐵匠製造的“焊紋劍”。刀劍上面的裝飾和配件也是鑑賞的主要內容。大馬土革良刃的裝飾是世界一流的。1798年拿破崙遠征埃及,與土耳其。阿拉伯、埃及聯軍騎兵相遇,一陣槍戰將其擊退。拿破崙一向以制軍嚴明而聞名,但這次卻控制不了局面了,因為法國士兵發現敵軍死士身上均佩有鑲金銀珠主的彎刀,爭相搶奪,場面大亂,拿破崙本人也禁不住好奇心擇取了一件很好的帶回,至今還陳列在巴黎東方兵器博物館。大馬士革良刃上有手工錯主紋飾,嵌滿黃金寶石,印度刀還飾有琺琅彩工藝,真是珠聯璧合,精美之極。在一般情況下,判斷刀劍的年代和產地要看它的整體式樣。大馬士革刀是長彎月形狀的。有的長刀竟彎成弓背狀,刀身大體分兩種,一種窄刃平面無血槽,而上寬下銳的居多數。另一種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