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動全面冷戰的宣言書,又是冷戰全面開始的標誌。以美國為首的美歐等西方陣營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開始推行冷戰政策。

赫魯曉夫上臺以後,提出同美國平起平坐、實現美蘇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戰略。隨著戰後蘇聯經濟、軍事實力進一步增強,從50年代後期起,美蘇爭霸的世界格局逐漸形成。1961年蘇聯分割東西德國而修築“柏林牆”、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和太空競賽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到70年代,美國因為兩次石油危機和越南戰爭等因素經歷了兩次經濟衰退,蘇聯的經濟實力同美國的差距大為縮短,1975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上升,相當於美國的80%。蘇聯在軍備方面趕上了美國,蘇聯的戰略導彈至1975年已達2402枚,超過美國40%,1979年蘇聯在戰略核力量上的開支幾乎為美國的3倍。

美蘇爭霸的重點在歐洲,蘇聯在東歐、美國在西歐都集結了重兵,處於兩軍對峙的僵持狀態。蘇聯一方面對歐洲以“緩和”戰略麻痺西方,另一方面加緊在歐洲以外的地區擴張。1979年入侵阿富汗,標誌著蘇聯霸權主義政策發展到了頂點。

蘇聯還對中國推行霸權主義,企圖控制中國,使得中蘇關係惡化。美國1969年後的尼克松主義,調整全球軍事部署,收縮亞洲兵力,1973年從越南撤軍,1979年同中國建交。

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美蘇爭霸的第三階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國總統以後,開始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遏制蘇聯在全球的擴張勢力。在核戰略和核軍備方面,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透過以高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軍備競賽,從而拖垮經濟力量相對落後的蘇聯。在爭奪第三世界方面,美國立足於在軍事上打小規模的區域性戰爭,打擊親蘇政權。

鋒芒畢露摧毀盧布—1998年俄羅斯崩潰(2)

蘇聯則由於國內經濟發展緩慢,在與美國爭霸中背上了沉重的經濟包袱。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執政後,開始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做法,轉為裁減軍備,從對外擴張轉向全面收縮。1989年柏林牆倒塌,標誌著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瓦解;1991年12月底,蘇聯解體,美蘇冷戰爭霸的局面結束。

美蘇冷戰是除戰爭以外的敵對和對抗行動;美蘇爭霸則是既有和平方式的對抗,也有區域性戰爭,如美軍侵略越南和蘇軍入侵阿富汗在本質上都是對歐洲之外的地區戰略地點的爭奪。

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的元兇、塔利班的基地組織頭目的本·拉登就是美國為了對抗蘇聯而扶持起來的反蘇武裝。而越南戰爭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遏制社會主義中國。

冷戰中美蘇爭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歷史的原因,更有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經濟競爭、軍備競賽、控制盟國和戰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冷戰的過程,表面上看是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其實質是美蘇爭霸是爭奪世界霸權的衝突。

蘇聯解體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這方面的論斷也很多,比較一致的觀點就是,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戰”計劃是個幌子,美國透過軍事競賽的經濟手段拖垮了蘇聯。但是大多數分析都忽視了“美元因素”,尤其是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美元霸權導致美國利用經濟手段拖垮蘇聯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首先,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和戰後的美蘇聯手,基本上遏制了前德國和日本的軍事實力的復活,避免了挑戰美蘇的軍事霸權國家的出現,在這一點上,美蘇的戰略利益是一致的。北約組織的重要成員英法兩國站在了美國一邊,美國在歐洲地緣政治上就佔據了優勢。

其次,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推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促使經濟進入一個相對穩定和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裡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誌,涉及資訊科技、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資訊控制技術革命。

再次,最重要的是,二戰後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美國利用冷戰和美元武器成功地脅迫當時最大的經濟體西德和日本成為美元的附屬貨幣和美國的附屬經濟。而蘇聯一方面受到美歐的經濟封鎖,石油、天然氣等資源出口受到壓制,另一方面還投入了大量的經濟力量到軍事競賽中。

雖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