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早會造成美國黃金的流失。
戰後美國擁有大量黃金儲備(約250億美元,1949年),因此應付兌換黃金的要求還很富裕。該體系得以執行了20多年。
這樣一來,由於美元是主要的儲備資產,享有“紙黃金”之稱,美國可以印刷美元直接對外投資,購買外國企業,或利用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美國貨幣金融當局的一舉一動都將波及整個世界金融領域,從而導致世界金融體系的不穩定。美元享有的特殊地位導致美國貨幣政策對各國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但是,以美元作為主要的儲備資產,必然給國際儲備帶來難以克服的矛盾。
戰後,由於世界黃金儲量的限制以及黃金生產的停滯,美元在國際儲備總額中的比重顯著增加,而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發展要求國際儲備相應擴大。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各國儲備的增長需要仰仗美國國際收支援續出現逆差,才能保證國際市場上有美元——不管是以歐洲美元還是石油美元形式(因為如果順差,美國的美元又轉回美國了)。但是收支逆差又必然影響美元含金量,引起美元信用危機。另一方面,如果美國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穩定美元,則又會斷絕國際儲備的美元來源,導致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
這是一個不可克服的矛盾,是美元兩難,此即“特里芬之謎”。
但是,美國政府清楚,即使這樣,著急的不會是美國,而是對美國有逆差和順差的其他國家。逆差國家因為入不敷出,那就只能借債過日子,自然著急。借吧,就承受巨大的利息和國內主權經濟被侵蝕的風險,20世紀60年代的拉丁美洲國家的債務危機就是這樣過多舉債惹得禍。不借,就要忍受國內經濟的緩慢發展或者擴大主權貨幣供應帶來的通貨膨脹之苦。俄羅斯就是在1998年的盧布危機中先借款後來卻拒絕了美元貸款而導致盧布崩潰。這正是國際收支逆差國家的兩難。
順差國家呢?因為美元這種紙黃金的盈餘,一方面要增加發行與美元等值的本國貨幣,使主權信貸受制於美元和美國,另一方面要忍受美元貶值導致美元儲備縮水,而美元貶值同時還會降低美國產品價格而導致本國產品出口與美國的競爭力不足。
同時,匯率機制卻有反彈性,導致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失靈。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過分強調匯率的穩定,各國不能利用匯率的變動來達到調節國際收支平衡的目的,而只能消極地實行外匯管制,或放棄穩定國內經濟的政策目標。前者必然阻礙貿易的發展,後者則違反了穩定和發展本國經濟的原則,這兩者都是不可取的。可見,缺乏彈性的匯率機制不利於各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而美國則收放自如,透過對美元的貨幣政策的利用達到了美國利益最大化。
正是佈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成就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壟斷地位,為美國戰後一系列政治、軍事、經濟等國家戰略奠定了經濟基礎;也使美元刀這把利器鍛造成型。
實際上,美國在戰後的政策目標正是儘可能長久地維持國際收支赤字,一直持續通貨膨脹,即發行大量美元,膨脹信用。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的通貨膨脹逐漸扭轉了國際貿易形勢,美國貿易持續逆差。而歐洲和日本的生產力上揚,持續順差。美國逆差得以讓美國有藉口壓迫歐洲和日本採取貨幣升值政策;根據佈雷頓森林體系的遊戲規則,這些國家的順差美元就是外匯儲備,而這些儲備的增加還必須膨脹本國的貨幣和信用。
刀劍出鞘1945年美元霸權(6)
正如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赫德森所言:
除非其他國家真正畫定底線並停止吸納過剩美元,否則誰知道美國以借貸買入進口品甚至公司的能力能夠持續多久?美國人明白,只有發生世界性貨幣危機,才能結束免費搭車的現象。顯然,在外國的經濟生活中,外貿和外資越是重要,越意味著世界性危機對它們的打擊比對美國更大。因而,1972年至1973年,隨著美元氾濫的加劇,觸發一場世界貨幣危機的威脅,成為美國揮舞的恐嚇世界的大棒。
這一時期,還有一件事必須提到,就是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的成立和同年8月英美在德國佔領區內成立德意志*國(即西德),相應地,蘇聯則成立東德,這是冷戰格局形成的重要標誌。
北約的成立和順理成章的美國在歐洲駐軍,使“歐洲美元”成為現實,與後面講到的“石油美元”一樣,這對美元控制歐洲的軍事和經濟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
在20世紀60年代,還出現了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