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無動於衷。而匯源恰恰是這個領域內當仁不讓的老大,如此一來,屯河可以充分利用並整合匯源在果汁行業上下游產業鏈上無比豐富的資源,開拓自己的果汁疆土。

其二,從金融資本佈局上說,德隆系在中國內地股市上的壯觀棋局已是人盡皆知,而中國股市自開市以來便形成了頗具特色的“題材市”現象。所以,至少對德隆旗下的“三駕馬車”而言,有匯源這樣的優質資產,對股價拉動的###自然是無法抗拒的。

然而,此時的朱新禮已經不像過去那個憨厚的老朱那麼好糊弄了。在“司馬昭之心”畢露無疑之時,他不可能坐以待斃。

分歧和裂痕開始出現了。2002年底,當朱新禮提出要“加大產業投資和產業佈局”的時候,匯源與德隆發生了戰略分歧。

最初,德隆選擇投資匯源,就是想借助匯源的品牌進行資本運作。而朱新禮是想一起努力,迅速壯大和發展水果及果蔬汁加工這個產業。

關於兩家的戰略分歧,2003年8月16日,朱新禮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談道:“在合作過程中,雙方在發展戰略上有些分歧,比如說加大投資力度,比如說如何做好產業佈局,比如原料基地幾十萬畝的投資、種苗培育、工廠佈局等類似情況,我們雙方觀點不同。既然這樣,我們還不如儘快分手。當然,也不排除未來會有新的合作。”

“道不同,不足為謀。”合作時間不長,分歧就已經出現,這也預示著最終的分手是必然的。

背水一戰

德隆數次頻繁地向匯源伸手借錢,雙方戰略方向出現分歧。有雄心壯志的匯源不願意這樣繼續下去,因此朱新禮開始思考與德隆“分手”。

2003年初,朱新禮開始籌劃談判事宜。

其間,兩家進行了反覆的較量。和德隆的第一場談判是在深圳。當時,德隆根本不願意將自己控股的北京匯源拱手讓出,不甘心放棄既得的利益。

回想三年前,兩家共同暢想美麗藍圖,一晃三年過去了,沒想到的是,如今彼此坐在談判桌前,為“分手”的事而苦惱、焦慮。猶如短暫的熱戀而後閃電般分開一樣,此景此情,讓人滿懷傷感。

談判初期,德隆著實讓朱新禮大傷腦筋。德隆的態度一直很含糊,出爾反爾,今天同意了,明天又反悔了,收購價格也反覆搖擺,雙方展開了一場持久的拉鋸戰。

最初,德隆提出51%的股權的出售價格與合資公司當年利潤相比不低於6:1,但時隔不久,德隆又將這個比例提升至7:1。好不容易等到德隆勉強同意以7億元出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又來攪局。

“非典”騷擾,談判中斷,朱新禮又站在原地。當時,在資金危機的深淵中苦苦掙扎的德隆,迫切希望能全面收購匯源,以此來抬升新疆屯河股價,以便喘口氣,緩解資金危機,重新振作起來。

德隆方提出以7倍於合資公司年利潤的價格收購匯源所持的北京匯源49%的股權。但朱新禮也希望回購德隆所持股權,因為他不想放棄匯源。

後來,德隆提出“低於8:1絕對不賣”。

這可給朱新禮出了個難題。當時匯源剛投資20多億元在全國大規模擴張,手頭已經很緊了,要再拿出8億元,這對匯源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

從2003年元旦開始,三個多月已經過去了,但談判仍然沒有結果。

為了打破僵局,迅速了斷,朱新禮想到了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對賭”,儘管這可能會喪失掉整個匯源。他向德隆提出“最後一星期”的“最後通牒”,“不管是8:1還是9:1,要麼你買我的49%,要麼我買你的51%。一個星期,誰拿得出現錢誰來買!”對匯源來說,這可謂背水一戰。

面對這個“最後通牒”, 德隆很快作出了回應,提出了收購方案:德隆先支付5 000萬元到1億元的現金給匯源,餘款三年內付清。對此,匯源的一些高管和律師表示滿意,拿到這筆錢可以繼續投資,而且“德隆那麼大,還債能力應該沒什麼大問題”。

但是,朱新禮不為眼前的小利所動心,而以匯源的事業發展大局為重,審時度勢,力排眾議,堅決要求“不論是由誰買,收購資金必須一次性全部打到對方賬上”。朱新禮算了一筆賬,德隆已經陸續從合資公司借走一部分資金,如果以8億元收購價格來算,匯源能籌到2億元,買下股權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憑藉著匯源的實力、信譽和朱新禮良好的人際關係,他很快就籌集到了2億元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