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的基礎,同時也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成功的基礎。這遠勝於任何的管理方法和技巧。
2005年夏天我參加完世界管理學大會,轉道回母校拜見老師德魯克先生,先生告訴我,自從2002年癌症動過手術以後,他的身體就遠不如從前,但依然在堅持寫作和研究。現在想來,寫作就如他的生命一樣。先生停止寫作的一天就是離開我們的一天。二十多年前在美國讀書期間,我常常聽德魯克先生的教誨,多次讀過先生的著作,受益良多。而後,每每碰到新問題,我就會想溫故。令人驚奇的是,隨著閱歷增長、知識豐富,每每重讀,竟然會看出很多以前看不出來的體會。一本優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盡的寶藏,可以陪伴人的終生。這樣的著作一旦誕生,就已經獨立於作者、獨立於時代,屬於每個讀者自己。這樣的書是永恆的、跨越時空的。
趙曙明
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9年9月9日
。 最好的txt下載網
《旁觀者》新版序
新版序
彼得·德魯克
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已經發覺:人真是形形色色,無奇不有。因此,我從未認為哪個人特別無趣。墨守成規的也好,傳統的也罷,甚至是極其無聊的人,若談起自己做的事、熟知的東西,或是興趣所在,無不散發出一種特別的吸引力……每個人自此成為一個獨特的個體。有一個人最初給我的印象似乎呆板無聊,滿嘴廢話,讓人呵欠連連。這人是新英格蘭小鎮的銀行家。可是,突然間他話鋒一轉,談到釦子的演變史,細說這個小東西的發明、形狀、材質、功能和用途等,卻叫我大開眼界。在談論這主題時,他那熾熱的情感直逼偉大的抒情詩人。不過,我覺得有意思的,倒不是話題本身,而是他這個人。在一剎那間,他已變成一個相當獨特的人。
本書的目的就在刻畫一些特別的人,以及他們的特立獨行。
從我寫第一本書開始(大約是50年前)至今,我所寫的一切無不強調人的多變、多元,以及獨特之處。
《旁觀者》這本書是為我自己而作。然而這是一本有關“人”的書,不是以我自己為主題。英國版的書名副標題……“記錄其他人物以及我所歷經的時代”(Other Lives and My Times)將本書主旨一語道盡。在我的著作中,沒有一本反芻的時間像這本這麼長……20年來,這些人物一直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行、住、坐、臥,無所不在;也沒有一本書這麼快就問世了……從我坐在打字機前寫下第一個字,到完成全書,不到一年的光景。這本書雖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卻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一本。
讀者的反應顯然也是如此。本書的成功,真是令人高興的事,從新版的發行就知道了,不必多加解釋。但是,最讓我感動的,還是常有讀者寫信給我,或參加會議時告訴我:“你的著作,我幾乎都讀過了,對我的幫助相當大,特別是在工作上。但是,在你這麼多作品裡,《旁觀者》給我的樂趣最多。”他們還常加上一句,“我之所以這麼喜歡,是因為其中的人物真是特別。”
本書可以說是一本短篇故事集,每一章都可個別獨立。我希望藉此呈現社會的影象,捕捉並傳達這一代的人難以想像的那種神髓、韻味與感覺,比如兩次大戰間的歐洲、羅斯福的新政時期(New Deal years),以及第二次大戰剛結束時的美國。事實上,早在肯尼迪執政時,寫作此書的念頭已開始萌芽。那些年代對我的孩子、我的學生,以及許多年輕朋友而言,雖還不算“歷史”,卻已如吉亞述王國的尼尼微(Nineveh)和阿蘇爾(Assur)③般遇不可及。
關於這些年代的記事,史書、傳記和統計數字當然已多不勝數,但是“社會科學”是無法傳達出一個社會的內涵、風味以及現實的,正如光靠度量衡是無法說清一個人的長相與舉止;同理,一張彩色照片拍得再好,也無法傳達夏日親身倘祥在綠色山丘的感覺。只有“社會影象”中的人物才能反映出社會的相貌。
各個章節都是以人物為主,一個章節談到一個,頂多兩個。我之所以拿他們作為主題,因為這些人本身都是極為精彩的故事。結合起來,可印證一點:社會終究是由許許多多的個人和他們的故事組合而成的。
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
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
文/楊斌
如果問我最喜歡德魯克那一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