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更透徹地摸清對手的節奏,才能進行有效的反制。
範舉的節奏屬於快熱型,他更喜歡開場就用自己的節奏控制住比賽,所以他在節奏上也更多的偏向於自己這邊,而不是偏向於去選擇對手。
這樣的節奏令他在比賽中很有攻擊性,也極具壓迫性,在對手抓不住他那毫無節奏的打法時,就會變成對範舉極為有利。
同樣的,如果範舉被對手控制住節奏,那麼原本的亂中取勝就會變得毫無章法,這才是讓範舉明白自己節奏的重要性,需要制定自己節奏的原因。
“力量還是不足麼?這樣的正手發力很不穩定啊。”比賽一開始,範舉就注意到費德勒與前幾場比賽不同的地方。
跳躍式發力的正手,很眼熟不是麼?範舉也會使用這樣的正手彌補自己的發力進攻上的不足,但是在之前的比賽中,範舉從未看到過費德勒使用同樣的技術,或許有但卻很少,可是這場比賽卻有些異常。
跳躍式的正手發力好麼?
範舉這位使用者,就能夠做出很公平的判斷。
很有力量,在突襲的第一拍,這樣全身上下集中在一起的發力,無疑能讓拍頭速度變得更快,從而打出更強烈的旋轉和更快的球速。
但同樣,這樣的發力問題也很大,無論你的平衡感再出色,他怕是處在2倍速下的範舉,在跳躍的一瞬間,他就失去了和地面的摩擦力和平衡力。
回球會變得更加不穩定,同時在回球後,第一時間的動作也會變得比以往更加的遲鈍。
明知有這樣的缺點,但費德勒依舊還是用了,不同於範舉有倍數穩定,實實在在的從第一局,就開始不斷頻繁的使用。
可是範舉卻發現,在這樣發力的擊球下,卻並沒有給費德勒帶來更多的優勢,相反失誤變多了,同時移動速度也變慢了。
“難道對手的回球,讓他不得不採用跳躍式發力來接球麼?”
畫面的緣故,範舉看不到更清晰的細節,但根據對手的資料範舉想到了一個非常有可能的原因,或許有些站不住腳,但放到眼前的情況卻說得通。
上旋,帶著強烈向上跳躍的上旋球,對手的回球落點並不深,大多書落點的位置都恰恰好能讓費德勒打到那個最高的上升點。
如果放在硬地賽場,這絕對是個漂亮的擊球,可是在紅土賽場這卻是個十足的災難!
高彈跳的球意味著擊球位置變得更高,這同樣也意味著,擊打球時的高度偏離了自己以往習慣的隨揮習慣的高度。
對於高手細微的改變就會造成很大的不同,對手之所以能讓費德勒打出這麼多正手發力,無疑是有十足的把握才會作出這樣的選擇。
看似跳躍發力,但實際上比費德勒過去的站定正手力量和旋轉都更少一些,作為一名紅土老將,在職業生涯最後的拼搏中,顯然用盡了全力。
精細的控制落點和旋轉,以求能夠讓對手打出最沒質量的回球,讓自己比賽獲勝的機率變得更高一些!
老謀深算也好,機智聰慧也罷,但這樣的做法的確是把費德勒坑的有些慘了,或許這個教訓會告訴他,再遇到這樣的對手時,需要更加謹慎的去面對。
義大利的大師賽決賽有些不同,決賽之前都是兩盤制,只有打到決賽後,才會變成像大滿貫的三盤勝負制度。
不過多一盤的緩衝並沒有幫助到費德勒,第一盤被對手7:5拿下後,第二盤更是大比分6:2輸掉了比賽,直到第三盤,費德勒才逐漸開始反擊,但為時晚矣,被對手在搶七中,拿下了最後一盤比賽獲得了一場大師賽的勝利。
對手雖然沒有一個ace球,但一發進球率高達77%,相比起費德勒不到50%的一發,說對手贏在了穩定的發球局壓制上,佔到了絕對的優勢。(未完待續。。)
第一百七十四章 莎娃的比賽
全場比賽總共9次破發,費德勒僅僅只佔了其中的3次,對手超過了他整整一半,哪怕在球局的節奏上看,費德勒除了第二盤,都沒有被完全壓制,但終究還是輸掉了比賽。
震撼麼?範舉感覺到一絲來自於內心的震顫,哪怕輸了,他卻已經能感覺到對手的強大之處。
而這樣的費德勒竟然還不是最強的狀態,這才是讓範舉覺得震驚的地方。
技術上費德勒並非在紅土上使用傳統的紅土技術,從一些主動衝向往前,尋求短斜線回拍進攻的技術中,範舉看得出,費德勒在紅土上更追求快節奏和速度。
想要以此壓制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