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1部分

些新兵部隊,把這些部隊填補到現有的作戰部隊中去,儘量保持他手中的每一支作戰部隊儘量保持一個作戰水平。

這實在不能怪英國兵力補充上的混亂與無知,而是後方的那群官老爺們被國王和首相的催促還有逼迫給搞得有點進退失據了。國王陛下還有首相大人可不聽你說什麼多少補充兵被填補進現有的作戰部隊,他們只關心英國部隊的規模。

其實這是一種瘋癲狀態下的自我安慰,如同希特勒自殺前不願意承認他的部隊已經全軍覆沒了一樣,丘吉爾現在也不願意承認英國前線部隊的瀕臨崩潰的狀態。他每天詢問最多的就是又有多少個師的部隊被組建,這些部隊被補充到前線之後被部署在了哪裡。

在首相的作戰情報指揮部內,英國的地圖上已經有了71個師的作戰部隊——按理說現在英國的總兵力至少應該有90萬人以上了,可是實際情況卻是英國部隊一直只能維持在30萬左右浮動。

原因是給首相丘吉爾提供的新兵補充報告裡,英國已經新組建了31個師的作戰部隊,然而這些新組建起來的“作戰部隊”最開始都是7000人左右的“不滿員師”,到後來變成了4500人,又後來被壓縮到了3000人,甚至到了後來,英國獨立第69師只有1500人,和一個團的規模差不多,而獨立第70師連1400人都沒湊齊,就被送到了前線上。

這就可想而知英國的前線作戰部隊的戰鬥力究竟下降成了什麼樣子,也就可想而知蒙哥馬利現在手中捏著的3萬多英國精銳究竟是何等的重要了。

不過隨著2月23日的到來,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德軍經過艱苦的巷戰,終於奪下了第一個大型港口城市洛斯托夫特,大雅茅斯的2萬名英國守軍最終不戰而降,邦吉守軍在幾個小時之後也宣佈放棄抵抗,首相丘吉爾發表的著名演講《從邦吉到大雅茅斯》僅僅三天之後,鼓舞人心的邦吉大捷還有大雅茅斯光復都成了響亮的耳光,抽在了英國政要們的臉上。

氣急敗壞的英國國王撤換了蒙哥馬利的前線總司令職務,命令戈特勳爵再次掛帥,統領英國前線部隊,立刻反擊德軍,奪回英國的全部領土。

結果英國的反擊只打響了2個小時就被迫轉入防禦,精銳喪盡的英國部隊在德國隨後而來的進攻面前全線崩潰,僅僅2月24日一天就連續丟掉了中部防禦重鎮塞特福德、交通樞紐伊利。2月25日紐馬基特被德軍攻陷,德軍前線部隊已經接近倫敦北部重要城市劍橋。

2月26日,德軍a集團軍的部隊攻佔奧爾德堡,隨後英軍在貝里聖埃德蒙茲的反擊被德國第2裝甲師挫敗,2月27日,貝里聖埃德蒙茲以及斯托馬基特的城頭插上來德國萬字大旗。隨後伊普斯維奇城內的英國守軍投降,不過巷戰一直打到3月1日才正式結束,德國進攻部隊第一次被英國平民襲擊,伊普斯維奇隨後被德軍報復式屠城,平民傷亡多達7000人。

費力克斯托隨後被德軍佔領,英國港口城市哈里奇被因為距離關係被德軍控制下的費力克斯托岸防大炮封鎖,薩德伯裡隨後向德國裝甲部隊投降,英國守軍勉強在薩德伯裡南部的河流附近穩住了防線,依靠堤岸建立一條還算穩固的防線體系。

德軍在西部防禦地帶建立起了一條沿著烏斯河的穩固防線,而在南部地區同樣隔河與英軍對峙——兩條河流防線的中間,是英國著名城市劍橋。所有人都知道,只要德軍奪下劍橋,那麼沿著鐵路公路就能一路打到英國倫敦的北部門戶哈洛,到時候倫敦也就徹底成為德國a集團軍的囊中之物了。

接連在前線損失部隊,丟城失地,英國國王與丘吉爾對戈特的不滿甚至比蒙哥馬利更甚,不過此時此刻的蒙哥馬利已經在乘船前往加拿大的路上,想要召回也來不及了。

於是英國的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老將威利斯臨危受命,接過了英國守軍的前線指揮權。這位老將一上任就闡明瞭自己的作戰思路,那就是堅守堅守堅守到世界末日。他放棄了所有反擊計劃,命令英國守軍就地開始佈置防禦,著手建立穩固的防禦體系。

但是在這麼一個要緊的關頭,有一個談判代表找到了焦頭爛額的英國首相丘吉爾,遞交了一份讓丘吉爾想要掀桌子的所謂“主權要求”,希望英國可以放棄北愛爾蘭控制地區,理解愛爾蘭的獨立訴求。

這無異於落井下石了,雖然愛爾蘭的國力在英國巔峰時候根本看不上眼,愛爾蘭島也被英國視為自己的半個後花園,可是現如今英國虎落平陽龍游淺灘,這個背後捅出來的刀子就有點要命的意思在裡面了。而這個時候英國政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