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後兩句借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時人避難至桃花源,暗指徐福也是避秦難之人。其中“武陵”被後人認為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在湖南武陵。全詩表達的即是徐福因避秦難而入海的主題。

徐福是從哪裡出海的呢?

如今,北到秦皇島,南至連雲港、琅琊、贛榆等地,都有關於徐福出海的傳說。對此,歷史學家作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釋,即從公元前219年開始,徐福就率船隊出海,因為始終找不到傳說中的蓬萊仙境,徐福就嘗試在不同地方下海,這也是沿海許多地方都有徐福傳說的原因。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三十 生死茫茫(6)

徐福最終到了哪裡是最為引人注目的話題。其中,徐福到達日本說成為一大熱點。此說認為日本人都是徐福的後裔。日本人有兩種,一種是土生土長的原居民,一種是徐福帶過去的人。據記載,日本現在一些地方還有徐福廟,所以有些人就認為徐福後來抵達了日本。

關於徐福的研究很多,有關徐福的話題不是我們講解秦始皇的重點,在這裡點到為止。

秦始皇知道自己要死亡嗎?應當知道。

秦始皇從來不是一個愚蠢的人,但是徐福卻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騙得了這位精明過人的千古一帝,而且讓他一次又一次心甘情願地受騙。可以說,在這場騙局中,徐福是最大的贏家,他不但成為一代航海家,他的東渡也成為中國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而秦始皇卻望眼欲穿地等待徐福,一直到去世。那麼秦始皇難道不知道人生必死嗎?他是怎麼看待死亡的呢?

他知道。理由是:

第一,大建陵墓。秦始皇從繼位之始即開始大規模營造陵寢,動用勞力最多時達七十萬之巨。如果他不知道自己必死,何必如此興師動眾建造陵墓?

第二,廢除諡法。如果知道自己可以萬壽無疆,絕對不必廢除諡法了,因為不死之帝何言諡法?諡法是對前世君王的評議,不死即不必評議。

第三,強詞解釋。聽到“今年祖龍死”的預言,秦始皇對“祖龍”一詞做了新的解釋:“祖龍者,人之先也。”即說“祖龍”是人的先人。如果深知自己不死,何必力避死亡。

第四,大求仙藥。秦始皇大求仙藥、力求長生在中國皇帝中是出了大名的。如果知道不死,絕對不必如此求仙。

第五,先人下世。自己的曾祖父、祖父、父親一個個去世,才有了自己的即位。如果君王可以不死,哪裡有自己的君位。

可見,不可一世、為所欲為的秦始皇也深深懂得死亡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這個世界上窮人與富人從來就沒有過公平,只有死亡對窮人和富人是公平的。既然秦始皇知道有生必有死,那麼他在死亡面前還能表現得非常灑脫嗎?

秦始皇大規模尋仙求藥之時,並沒有放棄驪山陵墓的修建。從秦始皇十三歲登基後不久,驪山陵墓即開始修建,直至秦始皇死後才基本告成。秦陵的豪奢極其驚人。秦始皇醉心於服藥成仙,但是,他也預留了自己的歸宿。在生死之間,他依違不定,不知所往。人生註定是短暫的,求仙長生是不可能的。人生最大的成功是死而無憾,而不是追求長生。

秦始皇稱皇帝不久即開始千方百計地尋求長生,這成了他當皇帝之後一個不懈的追求。當然,秦始皇尚未糊塗到只求長生不問國事的程度,他在追求長生之時還在治理著這個空前龐大的帝國。在治理這個龐大帝國之時,有兩件事讓秦始皇留下了永遠的歷史罵名。那麼,這兩件事是什麼?為什麼這兩件事讓他留下了永世的罵名呢?

三十一 焚書坑儒(1)

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秦帝國,每天親自閱讀大量的檔案,躬身管理著這個龐大的帝國。他的很多政令,後世譭譽參半。但是在兩件事情的處理上,他的做法卻遭到了後世異口同聲的譴責。這兩件事情,一件是“焚書”,一件是“坑儒”。在中國歷史上,焚書坑儒與秦始皇幾乎無法剝離。講到秦始皇的殘暴,必講焚書坑儒;講到秦朝的二世而亡,必講焚書坑儒;講到中國歷史上的專制主義,必講焚書坑儒;講到中國文化史上的浩劫,也必講焚書坑儒。秦始皇與焚書坑儒在中國歷史上總是聯袂出場。那麼,這兩件事情究竟是怎麼發生的?我們今天究竟應當怎樣評價焚書坑儒呢?

咸陽殿淳于越發難 下廷議秦始皇焚書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一場盛大酒宴在咸陽宮中舉行,七十名博士集體舉杯向秦始皇敬酒。這個宏大的場面讓秦始皇頗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