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精英紛紛到秦國謀求發展,嬴政身邊的人才數以千計。面對這些人才,嬴政的態度是什麼呢?《戰國策》中記載了一位叫頓弱的特別的人與嬴政的一次見面,從中能看出嬴政對待人才的態度。

這位非常特別的人究竟特別在什麼地方呢?他見到君王不下拜(有些學者認為,頓弱即是尉繚)。頓弱揚言,我做人的原則是不向稱王者下拜,如果能滿足我這個條件我就見;否則,不客氣,老子不伺候。這話傳到了嬴政那裡,嬴政並沒有火冒三丈,而是同意頓弱不拜而見(秦王欲見頓弱,頓弱曰:臣之義不參拜,王能使臣無拜,即可矣;不,即不見也。秦王許之——《戰國策·秦策四》)。

一見嬴政,頓弱開口就說,天下有三種人,不知大王知不知道。第一種人有其實而無其名,第二種人無其實而有其名,第三種人是既無其名又無其實。

嬴政聽了頓弱這番沒頭沒腦的話,不知道他要說什麼,只好老老實實地回答,你說的我不明白。

頓弱說,有其實而無其名的是商人,他們不用拿著農具辛勤勞作,但是,他們卻有吃不完的糧食。無其實而有其名的是農民,他們冬夏勞作,辛辛苦苦,卻沒有糧食吃。既無其名又無其實的是君王,身為萬乘之國的君王卻沒有孝母之名,以千里之地落了一個不孝之實。嬴政一聽,氣得渾身哆嗦。頓弱說,山東1六國如此強大都沒有損傷大王的名聲,但是,大王軟禁自己的母親卻毀掉了自己的名聲。

頓弱諫嬴政一事當發生在嬴政處理嫪毐事件之後。此時頓弱進諫,還堅持不拜嬴政,而嬴政居然能夠接受頓弱的不拜,還最終聽取了頓弱的批評。

上部在《趙姬之亂》中講到茅焦諫止嬴政,嬴政從大局考慮,迎回母后。現在我們知道當時勸嬴政收回成命、迎回母后的人還有頓弱。茅焦是在嬴政氣頭上冒死進諫(文死諫),頓弱則是事後為嬴政分析利害。嬴政能不拘於禮數接見頓弱,表現了此時的嬴政虛心納諫的勇氣與胸懷大局的氣度。

嬴政不但知人善任,而且對待大臣相當寬厚。

舉兩個例子。

先說前文講過的李信。李信攻楚,大敗而歸,但是,嬴政並沒有因此而處死李信。滅燕之時王賁和李信一起平定燕地、齊地(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最終,李信功封隴西侯(《新唐書·宗室世系表》)。

再說王翦。王翦功高蓋世,完全可以和韓信相比。但是,嬴政並沒有像漢高祖劉邦猜忌、殺戮韓信那般對待王翦。當然,這不只是嬴政一方面的原因,王翦雖為名將但也深諳君王之道。王翦以自己的智慧說明了自己毫無政治野心,這也是嬴政與王翦關係融洽的原因之一。但是,嬴政在對待功臣方面,確實比漢高祖劉邦做得更好。

總之,嬴政能夠僅用十年時間就拿下六國,這不僅得益於他身邊的文臣武將,還得益於他的識人之明和用人之智。在秦國內部,嬴政組織了一個文武齊全、搭配得當、配合融洽的超強隊伍,所以才能在滅六國之戰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然而,僅僅有這些因素,嬴政就能吞併天下、獨霸九州嗎?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二十六 六世餘烈(1)

嬴政從公元前 230年發動統一戰爭,歷時十年兼併了六國。其實,在戰國後期七雄之中,任何一國都有統一天下的可能與機會,然而最終卻由秦始皇以氣吞萬里之勢,橫掃六合。所有的歷史課本談到秦滅六國,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但是,人們似乎都忽略了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由秦國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呢?這是歷史的必然,還是一時的偶然?

奮六世之餘烈 亡六國之諸侯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先講清楚什麼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就是指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向。這個基本動向是由兩個層面共同作用的:一是歷史的必然性,一是歷史的偶然性。

有人認為,秦始皇兼併六國是歷史使然,即歷史把統一的重任交給了秦國。這是因為秦始皇繼承了祖輩的基業,所以才最終完成了統一的使命。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讓我們先追溯一下秦國的歷史,秦國從立國到嬴政執政,歷經六百多年,一共有三十多位君王。而與兼併六國關係最密切的是秦國後期的七代國君,他們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

秦國統一天下的必然性首先表現為秦國七代國君無一庸主,個個都為秦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