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呢,大家回去要把這個計劃跟各家各戶說敞亮了,在修路的同時,分出人手來,把各家各戶的天地理算清楚,該合攏的合攏,該鬆土的鬆土,一旦做大棚的材料到了,就馬上選地搭大棚。
現在說這樣幾個問題,大家都記一下:第一個,大棚的花費,各家各戶自己報一個面積,按照面積收費,我張文林出資,不要利息,等掙了錢在還賬,我也不怕你們跑了不是。
這第二點,菜不能亂種,回頭請的農業專家來了,先學習學習再選種種下去,種什麼呢,各個大隊種的種類和下種的時間要協商好,保證我們產出的時間有連續性還不能一窩蜂地成熟,型別也要合適。
第三點,銷量問題,既然我出錢給大家種大棚,銷量我老張家個人承擔,我會請農業專家定個標準發給大家,只要種的菜符合這個質量標準,有多少我就收多少,價格,統一按照市場批發價上浮百分之十,至於銷售價格我老張家自己定價。
第四點,高漁業養殖也一樣,我們按照市場價把魚收回來,但是要符合標準。
---
這些東西到時候各家各戶都要籤合同立字據,沒有問題就簽字,你們回去跟各家各戶說清楚,別到時候拖後腿撂挑子,塑膠大棚和農業專家一個禮拜我就能落實到位,時間緊急,大家抓緊時間。”
散會後,張文林立馬就開車去了縣裡,縣農業局雖然沒有這些專家和蔬菜大棚的技術資料,但是縣農業局跟省農大有關係,張文林的目的地就是搭上這些關係。
各個大隊的隊長回去後也開始了動員。
第五十二章 脫貧致富的種子
十月的風,吹散了夏季最後一絲滾燙的空氣。
白鶴村的田間地頭,一座座被白色塑膠薄膜覆蓋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大棚已經錯落有致地坐落在那裡,這是白鶴村全村十個大隊連續奮戰了20幾天的成果。
不得不說集體的力量就是強大,連張文林也沒有想到白鶴村的村民會有這樣的熱情,脫貧致富的口號實在是太過於吸引人,白鶴村也窮得太長太長了。
萬事開頭難,但是事情的開頭卻遠比張文林想象中要來的順利。
在9月末的時候,各大隊已經先後通知和統一了各家各戶的意見,儘管一開始有人質疑,但是等到張文林把修路的第一筆款子先後打到各個大隊的公家賬號後,就幾乎沒有什麼人懷疑了。
張文林透過胡德平和農業局的關係搭上了省農業大學的路子,找到了塑膠大棚領域的一位知名專家。
原本這位專家以為張文林也不過是地方撈政績的官員,但是在瞭解到張文林自掏腰包,幫助村民脫貧致富,而且還只是一個救火的村支書後,二話沒說,竟然帶著他的研究生在白鶴村考察了數天,光是資料就記了幾大本子。
隨後的整整半個月,超過幾十個農學院相關專業的學者和研究生被請到白鶴村~無~錯~小~說~m。~quledu~授課,雖然花費不少,但是收穫同樣巨大。
在白鶴村村委一樓,張文林自己掏腰包開闢了一個農業站,買了很多書放在裡面,農業大學每隔幾天就有幾個老師來坐班上課,各個大隊也都選幾個腦子活識字的人來上課,學完了要回去負責把自己大隊的人教會。
蔬菜大棚的技術含量不高,學得也快,要的是實踐,隨著課慢慢地上完了,各家各戶的蔬菜大棚也差不多建好了。
但是這一遭張文林可是出血不少,連帶著修路請專家和老師,設立農業站,購買蔬菜大棚的材料,足足花費了近四百多萬的款子,如果不是忍痛拋掉了一部分股票,這事也辦不成。
當然老張家收穫的是整整裝了幾大箱子的合同書,整個白鶴村都成了欠債的,債主就是張文林,但是整個白鶴村卻沒有一個人說他的不是。
當整個白鶴村都在轟轟烈烈地修路建大棚的時候,整個壩頭鄉的人都在議論紛紛。
畢竟這麼大的動作要是不知道那就奇怪了,隨著這件事在鄉里傳的神乎其神,白鶴村的村支書張文林也成了人們口中又一次被提起的談資。
有人說他犯渾,自然也有人說他這事對得起祖宗,是積德積福,大棚蔬菜到底種不種得起來還不知道,但是這路確實已經在修了,甚至有些個跟張壩公路靠得近的大隊已經修好了直接通到大隊上的水泥路。
要說不羨慕那是假的,但是別說在壩頭鄉了,就是在全縣你也找不出第二個張文林,誰肯從自己口袋裡掏出那數不清的錢給村裡修路蓋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