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臨時政府的責任。問他們是什麼理由,原來東南起義的各個省,由於缺乏統一的機關,行動非常困難。所以,組織臨時政府是他們存在下去的必要條件。我鑑於時局很艱難,義不容辭,只得暫時擔任。你正在把旋轉乾坤(指推倒清政府)作為自己的責任,這是全國人民都在盼望的事情。但你目前的處境和地位,正處於嫌疑的地位,不能不避開鋒芒。所以,由我暫時來擔任這個空缺的職位,我只是守著這個職位,等待你來接任,這個心情,將來一定是可以明白的。希望你早日解決這件大事,以安慰四萬萬人民的渴望。 。 想看書來
3.妥協之下:共和三岔口(2)
也就是說,只要袁世凱以他擁有的軍事政治實力,推倒滿清,擁護共和,孫中山自然讓位,由袁世凱擔任大總統職位,要袁世凱放心。經歷了辛亥革命過程的歷史學家李劍農說:“當臨時政府組織時,一般人的心理,已註定南北議和的成功,已註定清朝皇帝的命運全操在袁世凱手裡,已準備俟清皇位推翻後把臨時大總統的位置作袁世凱的酬勞品,已準備在袁世凱作總統的時候,便得到共和立憲的政治。”從當時政治力量對比來說,這一估計順理成章。當時的中國同盟會是四分五裂的,核心力量十分有限。雖然,總是會有人對袁世凱表示懷疑,但是,那個時候,又有誰能分析清楚袁世凱究竟是一股什麼樣的政治勢力?革命黨人本身又究竟是一股什麼樣的力量?大家對於共和國沒有經驗,不知道操作起來十分困難。毛頭小夥子們還不知道天高地厚,以為只要成立了共和國,就什麼都好辦了。
孫中山這個總統其實很不好當,他兩手空空,成立的時候,還是滬軍都督陳其美給了他區區1000元(銀元)錢。獨立各省各自為政,何況自顧不暇,更不可能向名義上的中央政府上交財政收入。孫中山一不能從列強手中收回關稅,二不能實行強行徵發的革命政策,三不能從列強那裡借到錢款。沒有錢,日子沒法過。在軍事上,南京的軍隊素質很差,黃興從武漢戰鬥的經驗中知道,這樣的軍隊是不能打仗的。可是,財政上的耗費卻很大。從各地北上的軍隊中,有戰鬥力的部隊是有的,但很少。至於各省都督的軍隊,黃興是調不動的,他和湖北軍界和浙江軍界的關係很糟糕,更是無法指揮的。孫中山自己手中沒有可供指揮的軍隊,黃興也缺乏統一指揮的威望。因此,孫中山的命令往往出不了南京城。
當然,眼下最重要的問題是和袁世凱的談判,孫中山既希望儘快結束戰爭,達成共和的目的,也不放棄用戰爭手段將革命推進。1912年1月11日,他曾表示,如果和談破裂,他要親統大軍北伐。他也制訂了六路北伐的計劃。但除少數部隊有所行動外,黃興無法進行動員,除了一些主戰的空話以外,大家還是在等待和談成功。孫中山的個人意志是無法主宰潮流的,他只能是一個和談總統。
袁世凱從政經驗豐富,老謀深算,在複雜的亂局中,要奪取國家政權,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他並不急於求成,也不像革命派那麼幼稚,他明白單單一個總統的名義,也並不等於真正擁有了國家權力。他既要讓清廷和平地把權力完全交給他,又要四處開花的革命黨人放棄權力慾望。至於君主立憲還是共和立憲,談判桌上爭論的問題,其實不是關鍵問題。牛肉在哪裡,才是最重要的問題。事實上,袁世凱從東山再起,到後來掌握全國行政權力,用了整整兩年的時間。我們也不要小看了他取得的成功,這是實力和權謀雙管齊下的成果。
孫中山歸國前,唐紹儀和伍廷芳之間已經達成了召開國民會議,解決國體問題,服從多數來決定君主立憲還是共和立憲的原則協議。袁世凱也已經向隆裕太后陳明瞭這個協議對清廷的利害關係。攝政王回家後,這位太后除了哭哭啼啼之外,當然什麼辦法也拿不出來了,只好聽任袁世凱擺佈。不過,袁世凱也不想弄出個背主篡權、欺負孤兒寡母的壞名聲,那就要用革命黨人的勢力威脅清廷,他則盡“保護”他們母子平安的責任。國民會議的結果,無論君主、共和,袁世凱都是得利者,而且可以獲得好名聲。孫中山回國成立南京臨時政府後,儘管表達了讓位的誠意,但也提高了談判的要價,他在給袁世凱的電報中說,“民主、君主不待再計”,也就是袁世凱只有接受民主一條路,要袁自己想辦法解決清廷的問題。袁世凱立即對這位新的對手提高了警惕,這位新總統、新政府已經搶了自己的風頭,對他接管南方政權構成了障礙,必須予以排除。同時,他也並不真正願意成為南方推舉的領袖,他是要自成體系的。他著手向孫中山施加壓力。首先,他允許唐紹儀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