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看書來
3.軍民分治還是地方自治?(2)
陳炯明,生於1878年1月13日(清光緒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廣東海豐人,字競存。父親是位商人。陳炯明1898年考中秀才,1906年入廣東政法學堂讀書,1908年畢業。1909年任省諮議局議員。是年,陳加入同盟會,參與了1910年2月的廣州新軍起義和1911年廣州“三?二九”起義。武昌起義後,陳炯明到東江組織民軍起義,又策反舊式清軍“防營”,組成“循軍”,成為革命的骨幹力量。廣東光復後,任副都督、代理都督。他在裁遣軍隊、安定社會秩序的過程中,排除異己,重用舊軍人和舊軍官,激起另一支民軍王和順的“惠軍”的反抗,被裁遣民軍組織“扶正同盟會”,以二次革命為號召,與廣東政府對立。由廣東新軍組成的北伐部隊,即第四軍也被迫解散,保留的精銳部隊炮隊回粵後也被繳械解散,自毀長城。他封禁了批評他的報紙《總商會報》、《公言報》、《佗城報》,槍殺記者陳聽香。他和胡漢民一起嚴厲禁止會黨和其他團體活動。
江西和廣東政府都面臨著整頓秩序、恢復治安、裁遣軍隊的嚴峻任務。在辛亥革命過程中,動員會黨、民團,策反舊式軍隊,招募城市遊民,使各省的軍隊大大地擴張了。而這些軍隊無論是軍事素質,還是政治素質都很差。戰爭結束以後,不得不面臨裁遣的嚴峻任務。但是,各省財政困難,在裁遣的過程中,一些軍隊因缺餉(其實是捱餓)兵變,而一些軍隊則直接譁潰成為土匪。同時,革命激發了遊民暴動,革命停止以後,執政的革命黨人不得不反過頭來鎮壓遊民暴動。黃興在南京鎮壓兵變,李烈鈞在江西也鎮壓兵變。李烈鈞報告江西形勢的嚴峻狀況時說:“初至境內,檢點軍實,幾於有匪皆兵,無兵不匪,口唱洪江,大呼革命。狐鳴篝火,一夕數驚。”洪江,即會黨組織洪江會,他們乘革命之際,入城搶掠。為了恢復秩序,李烈鈞殘酷地鎮壓了會黨的暴動,所謂“刑亂用重”,“治亂世,用重典”。也就是說,治理混亂的社會秩序,需要用嚴酷的刑法。
不過,李烈鈞畢竟是一位優秀的軍人,他一方面裁遣軍隊,而另一方面又整訓部隊。他接收了留守府的警衛團,以充實有戰鬥力的武裝。1912年10月28日,李烈鈞邀請孫中山視察江西,校閱軍隊。這是孫中山下野後第一次校閱軍隊,十分令人矚目。11月間,李烈鈞又釋出徵兵令,徵召土著農民入伍,充實和改善軍隊素質。他把江西軍隊整訓編組為兩個師,形成了可以守護江西、與袁世凱勢力抗衡的力量。
廣東的軍隊掌握在陳炯明手裡,但維持秩序的基本方針,都督胡漢民和陳是一致的。陳組織了廣東全省總綏靖處,在全省劃分軍政合一的綏靖區,大舉清鄉。廣東光復時,集結了民軍約15萬人,陸續裁遣了11萬人。這些被裁遣計程車兵,只拿到一點微薄的恩餉,散到社會上,無田可種,無業可就,只能淪為土匪。於是,廣東政府又被迫大舉清鄉,而清鄉的軍隊又十分殘暴。著名革命黨人朱執信負責廣陽綏靖處時,殺人不知凡幾,繼任者也殺人如草。即使小小犯法,也往往被即時處決,草菅人命,沒有法治可言。前清的地方權力體系在革命中受到嚴重衝擊,而廣東的革命政府並沒有辦法建立起自己的基層組織,因而在清鄉過程中又遭到地方的強烈反抗,無法鞏固政權。
陳炯明並不是軍校出身,以民軍起家,在軍界根基不深,整編廣東軍隊時,心胸狹隘,只保留自己的民軍,而又留用舊軍(指舊式組織的防營等前清部隊,與新軍在政治、軍事素質上都不相稱)官兵。廣東訓練有素的新軍既遭解散,這時的廣東軍隊的戰鬥力就差多了。他整編廣東軍隊為兩師一旅,但他收留的軍官一個個向袁世凱表示效忠,使廣東的軍隊在政治上很不可靠。
僅僅依靠控制軍隊和暴力鎮壓,並不能建立起同盟會在廣東統治的社會基礎。孫中山認為,當時中國民族、民權兩主義已經達到,只有民生主義還沒有達到。因此,他到廣東後,就希望廣東首先實施民生主義。孫中山認為,現在是新舊交替時期,舊政府已經被革命廢除,在鼎革之際,需要改換契約,使財產具有合法性,趁這個機會,實行平均地權很容易。所謂平均地權,就是按土地的價格抽稅,值百抽一。即如果這塊土地市值100元,就要交稅1元。如果以後這塊土地漲價到200元,那麼這增加的100元屬於國家所有。孫中山就是透過這個辦法來改變地主土地所有制,並且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為國家工業化積累資金。於是,廣東都督府根據孫中山的意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