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自誇道:“臣生於亂世,長於軍中,又經常受教於武皇帝(指曹操),也有一些行軍打仗的心得,不必專門去讀孫子、吳起的兵法卻契合兵家的精神……”顯然,曹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據《三國志》本傳中的記載,曹植“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十幾歲居然都開始擅長寫文章了。就有那麼一次,曹操看到兒子寫的文章,於是就對他說:“這是你請人寫的吧?”可是曹植卻下跪著以一副非恭敬、自信的口氣說道:“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請人?”不過曹操還是有些將信將疑。後來就趕上了鄴城的銅雀臺新修成,於是曹操就把兒子們都集中在一起,讓他們會聚到銅雀臺上各寫一篇有關的賦文,“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才氣橫溢、才思敏捷的曹子建一會就寫完了,他老子拿過來檢查,當場就被震住了。
其《登臺賦》辭曰:“從明後而嬉遊兮,登層臺以娛情。見太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暉光。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年壽於東王”。對此,明人胡應麟在《詩藪&;#8226;續編卷一》中就說:“古今才人早慧者,多寡大成;大成者未必早慧。兼此二者,獨魏陳思。”也就是說人才多的是“方仲永”型的和杜甫那種大器晚成型的,而像陳思王曹子建這種既早慧又大成型的,古往今來還沒有第二例。
曹植在當時就人送諢號叫“繡虎”,意思就是他是一隻渾身都是文彩的老虎。有一件事更能體現出他那種文才英發的獨有風貌:當時有一位名叫邯鄲淳的知名文人從荊州來拜望曹操,曹操讓他去見曹植,曹植一向喜歡同文人來往,自然有些興奮。他在同邯鄲淳交談之前,先去洗了個澡,然後披散頭髮、坦胸露背地給邯鄲淳表演“胡舞五椎鍛”,接著又表演“跳丸擊劍”,接著再“誦俳優小說數千言”;背誦完之後,又正經穿戴上衣帽,整理了下儀容,再與邯鄲淳談話,內容是評說混元造化之端、品物區別之意,然後論伏羲以來賢聖名臣烈士優劣之差、古今文章賦誄及當官政事宜所先後,又論用武行兵倚伏之勢……談完了這一陣,再命廚房進酒饌;接著又在席上侃侃而談,聽者無不默然恭聽。
思維之活躍、博學而多能的曹植把個邯鄲淳給完全震住了,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再加上非凡的氣場,以至讓邯鄲淳夜暮時分從曹植家中走出來時,立即就忍不住對身邊的人感嘆道:這曹家的四公子真是一個“天人”!
年輕的曹植就是這樣地以他出眾的才華吸引著周圍人們的注意,又加上他“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所以才“特見寵愛”,曹操曾經也忍不住對一位臣下說道:“(子建)博學淵識,文章絕倫,天下之賢才君子,不問少長,皆願從其遊而為之死,實天所以降福於大魏,而永授無窮之祚也”。建安十六年,曹植被封為平原侯。十九年,又改封為臨菑侯。曹操再次南征孫權,命曹植留守鄴城,臨走的時候,還別有一番意味地對他說道:“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也就是讓兒子多加努力,以不辜負自己的厚重期望。“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①、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他的政治小圈子也在此時形成了。可以說,建安二十年前後是曹植最為得意的時候,而曹操的態度傾向,也使曹植及其羽翼加強了爭嗣的步伐和決心。“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眼看曹操就要下定決心了;可是因為一件意外,又迅速地改變了曹操的態度,並使形勢急轉直下。
曹植個性上的毛病、瑕疵也不少,“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才子氣太多而缺乏自制能力。在他的諸多過失中,有一件就使曹操特別的惱怒和不滿:那是建安二十二年的一天,當時曹植又喝多了,就私自坐著王室的馬車,開啟了王宮的正門“司馬門”,在只有帝王本人舉行典禮時才行走的“馳道”上縱情馳騁、遊樂一番,一直走到金門才被人攔下……曹操“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從此就對這個兒子感到非常得失望。建安二十四的時候,曹丕已經做了太子,不過曹植還有可能挽回局面,當時曹操決定任命他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並派人叫他前來親受戒敕時,他卻仍舊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於是曹操才算徹底地失望了。
因此說,儘管從曹植以後的遭遇看他是非常值得同情的,可是這也都是源於他的缺乏自律和咎由自取,曹操對他的絕望顯然並非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