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4部分

。“亞健康”是指人的機體雖然無明顯疾病,但已有各種程度不同的致病因素,具有發生某種疾病的高危傾向。它是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第三狀態,也稱“灰色狀態”。處於這種狀態的人,處理得當,身體可向健康轉化;反之,則易發展為病態。“亞健康”在臨床上表現為兩種狀態:潛病態和前病態。潛病態是指雖然有一些細胞學、病理學上的細微改變,但無明顯的臨床表現;前病態是說臨床上已經達到一定的指標,但仍不能最後確診患病。苗醫生給記者出示了一組數字:亞健康人群已達到50%-70%,也就是說,每100個人當中就有50人-70人因疲勞導致有“亞健康”。

為什麼長期開車易患這種病呢?苗醫生提出,隨著社會的發展,各行業的競爭也不斷加劇,開車人每天奔波在路上,因平時的工作壓力與心理壓力過大,開車時又需要全神貫注,情緒是異常緊張的,再加上在相對封閉的車內空間裡,人的血管會處於緊繃狀態;與此同時,開車時又總是一個姿勢,時間長了會造成脊柱等身體各部位的疼痛。尤其是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的人,精神壓力長時間蓄積,大腦超負荷運轉,加之大腦細胞所需氧和營養補充不及時等,最終很可能導致疲勞過度,從而導致“亞健康”狀態。

倡議:每週至少一天不開車

在行政領域,“管理”成為人們掛在嘴邊的關鍵詞,苗醫生把它客串在健康領域,她認為,健康也需要管理。尤其是寫字樓裡的“白領”更易導致“亞健康”。苗醫生在研究“亞健康”狀態時發現,很多人之所以患病是因為觀念上的原因,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健康的重要性。有不少開車人對自己的健康漠不關心,或採取聽天由命的態度。當然絕大多數人都知道久坐對身體沒有好處,但又經常以種種藉口為自己開託:比如工作忙、應酬多等等,其實,如果把鍛鍊身體當成吃飯一樣重要就好了,一頓不吃餓得慌,一天不鍛鍊同樣身體要提出抗議。苗醫生針對有車族提出一套鍛鍊處方:每週至少有一天不開車,路較近的可步行,或騎腳踏車;路較遠的可擠公交車。除此以外,每天開車之餘,一定要抽出30分鐘以上的時間做中等強度的運動,比如跑步、打球、做操、游泳、爬山等,在這些運動當中,要使心律保持在正常範圍內,提倡健康運動,同時注意補充營養素,如維生素等。苗醫生認為,“健康管理”就是指在預防保健、防病治病或人人享有健康保健的範疇內,透過實施健康教育、健康宣傳、預防保健等健康干預措施,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

苗醫生曾接待過一位缺乏鍛鍊的開車人,原來他的體質極弱,終日渾身乏力,吃不下東西。後來在苗醫生的指導下除了每天必須鍛鍊30分鐘以外,每週還要有一天的時間上班乾脆不開車——坐公交車。苗醫生說,正確地坐公交車可以達到鍛鍊的目的,首先拉住扶手,保持身體平衡,放鬆情緒和身體,然後閉上雙眼,開啟MP3機,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當然,身體不要用力,感覺要像棉花一樣柔軟,盡情體會隨波逐流的感覺。

聲音:少開車可延長車的壽命

對於苗醫生關於“每週要有一天不開車”的倡議,開車人一定舉雙手贊成;然而對愛車是否有利呢?對此,北京市汽車修理公司汽修五廠專家李玉茂表示認同。他說,第一可緩解北京的交通壓力;第二可減少行車的公里數,延長愛車的使用壽命。

北京機動車數量目前已達到200多萬輛,相對於汽車的增長,北京道路的增長則顯得力不從心。據北京市交管局介紹,最近幾年來,北京城市道路年增長速度是3%,車輛增長速度為15%,車流量年增長速度已達18%。城市90%以上的道路已處飽和,如何解決北京行路難的問題,北京市有關部門正在擬訂一系列政策……李玉茂認為,倡導每週有一天不開車的意義是積極的,可從某種程度上緩解交通擁堵的現狀。此外,李玉茂認為,一天不開車還有一個好處是可減少車輛的公里數,延長愛車的使用壽命。一般來說,汽車行駛到一定的年限或公里數之後,由於發動機內部零件的嚴重磨損、老化,動力效能明顯下降。此時,發動機更換氣門、活塞、缸套、鏜缸、磨軸等是必要的。國產車一般行駛10萬公里左右要大修,進口車要行駛10萬公里以上。經過大修之後,發動機效能可恢復到先前的90%以上。車輛如人一樣,也需要有個喘息的時間,人在鍛鍊的時候,愛車也得到了充分休息,可謂一舉兩得。

車主朋友們,如果您愛自己、愛自己的車、愛北京這座城市,您就要注意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每週保證有一天不開車,讓身體得到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