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匡胤壯年猝死,時年五十,傳位其弟趙匡義,是為太宗。這件事很奇怪,因為中國王位繼承製在商代逐步由父傳子、兄傳弟並舉過渡到傳子制以後,基本原則一直是父死子繼(循先嫡後庶,先長後幼之序),如果無子,則兄終弟及———而趙匡胤共有四子,除長子、三子早亡,次子趙德昭、四子趙德芳均健在,皇位不傳子而由弟繼,大悖禮法,此事遂成千古之謎。被控制的官史竭力掩蓋真相,並構造“金匱之盟”①的故事,給趙匡義繼位提供合法性,稗史卻普遍懷疑趙匡胤死於謀篡,最無爭議的事實則是,趙匡義得位後,並未踐“金匱”之約,而由其子孫繼位,直至北宋亡。

末路皇朝清代,稍有差異。第一個正式在紫禁城當皇帝的順治死後,第二任皇帝康熙順利接班,沒有出事。不過與歷代開國皇帝相比,順治的情況非常特殊,他既非朝代創立者(為滿人打下天下的皇太極死於明朝滅亡的前一年,即1643年),且登極時年僅八歲,在位頭七年,由孝莊太后監朝、多爾袞攝政,親政不過十年便死去,像是匆匆過客。實際上,在清朝第二任君主康熙的身上,才找到歷來開國皇帝的氣象與感覺。如注重實質而不拘泥數字的話,那麼應該說康熙才是清代政治真正的奠基人。一旦以康熙為界,我們發現則危機復至,前述規律再次起作用———康熙死前對此似已深有預感,他有子三十五人,長大成人者二十人,接班人問題是他一生唯一令他焦頭爛額卻始終未能妥善解決的問題,儲君兩度廢立,竟不了了之。最終,皇四子胤禛在混亂和疑雲中取得繼承權,隨後兄弟相殘、血雨腥風……雍正以後又走上了正軌,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從此順順當當。

五大皇朝無一例外在這節骨眼兒上出事,當然不是什麼巧合。朝代更迭之際,巨大的君權還來不及找到穩定的執行方式,第一代君主的過世往往意味著可怕的權力真空,不管死去的君主看上去是否曾經牢牢地控制著局面,事實上各種潛伏的勢力早已悄悄等候著他一命嗚呼的時刻的到來,以便隨時把垂落的權杖抓在自己手中。

令帝權很難避免這種規律性動盪的,至少有三個原因: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