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少年新貴也由此走上了一條坦蕩的通天大路。封建社會講究忠孝,吳三桂的這一行為,使他在道德上無懈可擊,在忠勇上更是帝國楷模,此事由隨軍太監高起潛(此人亦是吳家多年友好,這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角色)傳到宮中,崇禎亦受震撼。此後,吳三桂的名望似乎在其父之上了,他的地位與職位隨名望水漲船高,才二十三歲,就提為前鋒右營參將;四年以後,二十七歲的他被任命為寧遠團練總兵。六年時間,吳三桂由遊擊升到參將,再升到副將,由副將升到總兵,成為封疆大吏,可謂一帆風順,平步青雲。
坐鎮寧遠,更成為他軍事生涯中第一個高峰。關外八城,以錦州、寧遠兩城最為重要,作為寧錦防線最重要的一環,坐鎮寧遠的以往全是名將,袁崇煥、孫承宗、祖大壽,哪個不是威名一時的人物?吳三桂繼袁崇煥、祖大壽後,駐防寧遠,這個訊息讓全朝野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朝廷對這位少年英雄的倚重,已超出了當時任何一個人。
歷史如果到此截止,吳三桂將是一個光輝的少年英雄形象。可惜的是,歷史是不斷前進的,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接下來發生的一場戰役,令這位少年得志的英雄沒有成為真正的英雄,最終走上了個人利益至上的軍閥道路。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松山會戰(1)
這一戰就是後來影響了明清兩國軍事形勢的松山會戰。此戰是明在亡朝之前與滿清發生的最後一次大戰役,此戰之後,明朝曾經的鋼鐵防線徹底崩潰。
在瞭解這場戰爭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吳三桂與朝中文武群臣的關係。
吳三桂與袁崇煥、熊廷弼、孫承宗等這些人雖然同為鎮守邊關的重將,但在本質上有重大區別,他是一個非常注重培育個人實力、一心想要實現個人抱負的人,他的雄心壯志裡有“公”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私”的動力。造成這種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來因為他是武舉人出身,尚武精神裡就有“實力”決定一切的生存法則,二來他又是軍人政權割據勢力下的代表人物,以擁有兵權為重,所以在封建社會推崇計程車大夫道德上,他相對要靈活得多,也機動的多。平心而論,吳三桂是晚明時期難得的軍事人才,而做人又靈活機動、聰明絕頂。當他駐守寧遠的時候,他不可能不會想起他的前輩們的下場,袁崇煥的死,孫承宗的不斷被貶等等。這個時候,他當然會明白一個道理:如果不想重蹈覆轍,必然要取得內部的支援,防止背後的暗箭,這樣才能便宜行事,實現自己的夢想。
吳三桂不光是軍事天才,更是晚明以來最成功的一個機會主義者。利用救父這個噱頭,他撈取了強大的政治資本,而在接下來,他更充分的利用舅父祖大壽兄弟為後盾,不斷地立功創業,尋找機會,同時他也不滿足於依附祖氏一脈,在父親吳襄的協助下,他與當時的軍事強人多有接觸,其中包括當時的遼東巡撫方一藻,薊遼總督洪承疇等人。為了接近這些高官大鱷,送錢送物是必不可少的,拜為門生則更名正言順。而難得的是,他還懂得走宮中後宮勢力這條線,在宮中,他還打通了大太監高起潛的關節,拜他為義父,這位高起潛曾做過監軍,無論宮中宮外,能力極大,吳三桂與之來往密切,甚至在後來,與高的關係比老謀深算的洪承疇還要好。
與強橫直率的祖大壽相比,吳三桂不僅打仗厲害,搞關係學也有一套,在這裡面,他父親吳襄起的作用極大,而對吳三桂的飛黃騰達起到最大作用的人,就是被他奉為恩師的洪承疇。
洪承疇是晚明最後一位具有極高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的綜合型人才。他在宦海多年,有威望,有手段,有能力,同樣也是機心深沉、擅長變通的能臣,李自成起事後,幾乎是逢洪必敗,而清軍幾次入關,他也均做出了正確的軍事判斷。
洪承疇原任陝西三邊總督,主要是與李自成農民軍周旋,遼東軍事時局日益緊張後,明廷調洪承疇、孫傳庭回師,崇禎十二年,洪承疇成為明遼東統帥。到任後,洪承疇發現軍隊兵士訓練不足,將領作戰能力低下,猶以山海關守軍為重。山海關地處要道,兵士之能力、將領之優劣對整個戰局至關重要,前方敵軍不時壓境,因此練兵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經過多方商議,洪承疇將負責練兵的任務交給當時的遼東大將吳三桂。吳三桂奉命來到山海關整練軍隊,以提高他們的作戰能力。
這次山海關練兵對吳三桂的未來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的關寧鐵騎就是在這裡發展壯大的。練兵包括演習刺殺、熟練使用武器,佈陣、進退方法、掌握戰鬥號令,吳三桂與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