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吹又生。”軍費開支也隨之膨脹。
從王二揭竿而起以後,短短數年間,出了近百位在全國有影響的流民領袖,而這其中最著名的有曹操(羅汝才)、八大王(張獻忠)、老回回(馬守應)、闖王(高迎祥)、闖將(李自成)、闖塌天(劉國能)等人。王二早早戰死後,流民領袖以闖王高迎祥勢力最大,儼然成為領袖,“曹操”羅汝才、“八大王”張獻忠次之。
李自成就在高迎祥陣營裡在流動作戰、圍剿與反圍剿的大小戰役中成長起來。他是一個頗有江湖義氣的“大哥”,但並不是一個很傑出的作戰將軍,與他一樣,流民中其實很少有作戰經驗豐富的將領,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其作戰謀略與戰鬥力是無法與大明的王牌軍隊和各大軍區首長們相媲美的,可惜的是,很多個關鍵時刻,他們的死對頭崇禎竟然“幫”了他們,上演了一出大明王朝與流民之間的“無間道。”
無間道(1)
流民與明廷的作戰一開始就是經常以失敗告終的,不過,敗者本就一無所有,勝者亦未有太大收穫。明朝各級軍隊都比較頭疼的是流民的蔓延性與流動性問題,對此,有不少當時執掌兵權的大員都提出過比較好的解決辦法,其中,三邊總督楊鶴最早提出“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和緩政策,在他的這個政策的感召下,確實也有不少義軍招了安,不過,在崇禎“英明”領導下,正規軍還經常“欠餉”,發不起工資,何況招安來的人?明朝對招安的人做了很多承諾,無法一一兌現,這些招過來的人發覺上了當,又開始重新造反。
對於這種局面,崇禎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又開始用了他最擅長的手段——以“濫殺”來彌補自己的挫敗感。他逮捕了三邊總督楊鶴,再次動了殺機。從此,和緩政策不敢有人再提了。逮捕楊鶴,這是崇禎在繼和皇太極的“無間道”(協助皇太極殺袁崇煥)後,與流民(不僅僅是李自成)勢力又開始玩這個遊戲的訊號。
既然官匪難以合作,矛盾只能再次升級。不過,崇禎本人無能,手底下卻從來不乏高人。楊鶴下臺後,繼任三邊總督的是陝西布政使司洪承疇,這位洪承疇是明廷自袁崇煥後又一干才。他在接任總督之前,在陝西已經幾次與流民作戰取得勝利,他手下還有一個極得力的猛將——曹文詔,後來獨當一面,成為流民軍隊的剋星。這位曹文詔,先後跟隨過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馬世龍等名將,深得用兵之道,他以一人之力,竟然平定了流民起事最兇的陝甘兩省,將闖王高迎祥、八大王張獻忠等強勁對手都趕走了,後來又轉戰山西,一連打了六個月,肅清山西流寇。
可惜的是,這位勇將的命不太好,可能是脾氣太剛勇的緣故,得罪了朝中的文官御史劉令譽,暗中參了他一本,崇禎不分青紅皂白,在一片形勢大好之時,把他調去大同當總兵,他的職責原來是“節制山西諸將”,這下有功反而給降了一級,成為地方總兵官。曹文詔在大同遇上了皇太極,這人的水平就不是高迎祥、羅汝才、張獻忠他們能比的了,居然給他乘虛而入,繞道進入長城,丟了勝堡、靈邱等地。崇禎不念他征戰幾省有功,當即免職,充軍。後來山西流民乘曹文詔走了又起事,勢力愈來愈大,崇禎聽從山西巡撫建議,命曹文詔前往山西,戴罪立功,走到一半,文官又來了暗箭,兵部尚書張鳳翼素來不喜曹文詔為人,又命他改道河南,在兵力、糧食均都不足的情況下,命他限期剿滅河南流民義軍。曹文詔一走,山西義軍拍手稱快,而這位戴罪立功的勇將也終於再難有所作為,後來在與高迎祥、張獻忠的戰鬥中,因為兵少無援,戰敗自殺。
崇禎七年,在沒有了曹文詔的壓力下,高迎祥李自成勢力漸大,突破黃河防線,到達河南以西。這時,崇禎手下大學士出身的陳奇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四川、湖廣等地,與李自成軍隊正面作戰。這位陳大學士是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標準文官,當時位在洪承疇之下,但也真是個幹才,他與另一位幹才盧象升配合,不出數月,竟然屢戰屢勝,一連斬殺一百七十七名流民首領,更以車廂峽一戰大敗義軍,險些將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一干農民軍隊困死。這場困戰持續了兩個多月,義軍死了近一半人,迫於無奈,李自成等人投降。這位陳大學士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忘記了楊鶴的命運,竟然接受李自成等人投降。受降的義軍這時只剩下了三萬六千人,這裡面還有後來名聲大震的李自成和張獻忠。陳奇瑜好事做到底,還派了五十幾位安撫官將義軍遣送回籍,結果,剛出來車廂峽棧道,三萬多人一起動手,殺了幾十名安撫官,又反了。李自成與張獻忠這時僥倖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