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認為自己定能勝任。李鴻章痛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將一個炸彈局交給他。可是炸彈不給馬格里爭氣,生產初期就連續發生幾起不慎走火爆炸的事故,工廠中血肉橫飛,馬格里醫術再高明,也不能將他們拼湊到一塊了。李鴻章得知後非常惱火,立即將馬格里解職。

淮軍的去留(2)

不光“硬體”上升級換代,李鴻章對“軟體”改革也精益求精。他看到華爾洋槍隊在作戰時,不光憑藉精良銳利的武器,而且有著井井有條的作戰秩序。淮軍作戰時廝殺吶喊,聲聞百里,氣勢恢弘;洋人作戰時排隊進退,只聞槍聲炮聲,無人顯示出不要命的架勢,敵人卻已在遠處人仰馬翻,這才是打仗的最高境界。李鴻章決心在淮軍中推廣洋槍洋炮。李鴻章首先在程學啟、劉銘傳的部隊中聘請洋教練。從沒摸過洋槍炮的淮軍士兵,對這些鐵玩意既好奇,又恐懼。洋教練給他們的第一個任務是練準頭。許多淮軍都觀摩過洋人軍隊作戰,只見士兵手指一動,敵人應聲倒地;大炮一拉,目標立刻屋倒牆塌,煞是威風。可同樣的槍炮到自己手裡便不聽使喚,瞄得不準誤傷戰友、使用不當造成走火等事件屢屢發生,甚至一次演練中因彈藥走火而炸死二十餘人。李鴻章再三給部下打氣說:“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價。等到練出百發百中的準頭來,何堅不摧,何戰不克!”除槍法外,李鴻章亦將西洋陣法、號角、口令引入淮軍。語言不通是教習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障礙。訓練中洋教練喊出口號,經過翻譯傳達,士兵才去執行。且翻譯將許多重要的專業術語譯得不倫不類,弄得士兵經常無所適從,軍事訓練簡直走了樣。李鴻章鼓勵大家:“英國官兵不像我們隨便在人群中挑選,他們都受過軍校的特殊訓練。我不惜重金聘來老師,就是希望你們能夠虛心學習。現在學的只是皮毛,等以後理解了精髓,自然會領悟其中的奧妙!”別說淮軍將士不理解,連熱衷洋務的曾國藩也不理解李鴻章的做法。他屢次寫信給李鴻章,反覆講授取勝之道在人心不在兵器的道理。李鴻章向老師解釋:太平軍中雖有洋槍炮,可是他們沒有用洋法操練隊伍,因此武器發揮不出作用。李鴻章還邀請老師來參觀淮軍的訓練。曾國藩觀看淮軍訓練後,認為湘軍已大不如淮軍,歷史任務確應落到淮軍身上。這也成為曾國藩決定留淮撤湘的原因之一。

李鴻章憑他超人的本領縱橫捭闔,保證淮軍發展所必需的資金、武器,對軍隊進行了徹底的改造,使淮軍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進、最有戰鬥力的軍隊!

“海”“塞”之爭(1)

中國歷史上的疆域歷經變動,西北接陸、東南鄰海的空間格局卻未有改變。明朝太監鄭和雖下西洋遊歷,然清代以前中國的航海技術畢竟有限,海洋的阻隔遠遠大於聯絡。鴉片戰爭前,中國主要防禦體系主要針對西北邊疆。在統治者看來,茫茫大海本身即天然的防禦線,最多隻是倭寇和海盜興師作亂。政府大規模組織造船,並非為海防計,多為去遠海仙島上給皇帝尋求長生不老仙藥。前些年一部香港電影中有大明朝水師因長期閒置、只好自己玩海上捉賊遊戲的場景,其實倒是真實歷史的反映。

入關初年,鄭氏集團偏安臺灣,清朝特意加強了海防建制。當時沿海省份水陸官兵比內地要多幾倍,提督總兵統管全省,兵官副將統轄各營,營下又有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號稱“兵制之善,海防之固,史無前例”。道光時海防又退化成裝樣子的擺設。東南沿海水師有五萬之眾,實際能調遣打仗的卻不過幾千人。這幾千人幾乎都不下水,常年呆在陸地上,除餉銀更高外幾乎同陸軍無異。廣東水師曾進行過一次技能測試,內容很簡單,即用弓箭射五箭,鳥槍打十槍,然後統計成績。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半數以上的人一槍不中、五箭全空;僅中一箭或一槍的又佔絕大比例;打中三四槍或射中兩三箭的乃極少數。當時全國最大的船僅長十一丈二尺,寬二丈,上面最多裝十門舊式土炮。船隻常年不用,船身木頭已開始腐爛,桅杆佈滿蟲蛀的窟窿,帆拉到一半繩子就斷了。船上土炮也鏽跡斑斑,兩炮之間的蜘蛛網密得驚人。船艦如此,岸上的防禦工事也令人瞠目。碉堡炮臺大都是康熙時代的傑作,經歷幾百年的風吹雨打,挺拔在前線向人們訴說著當年的光榮歷史。

鴉片戰爭後形勢突變,大海失去了以往寧靜和平的面貌,西方列強從東南沿海競相湧來。東南邊疆門戶洞開,海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早在鴉片戰爭前,以“遇事敢言”著稱於世的鴻臚寺卿黃爵滋即向朝廷提出:清朝水師成員都為老弱病殘,兵器殘缺不全,甚至戰船都用舊釘子和薄模板釘成,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