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這似乎是個尋常清晨,雖已將近端午,可因在山裡的緣故,早晚依舊十分舒適涼爽。 山陰僻靜處,一條小溪蜿蜒流淌。 溪邊有一碩大石巖,一丈見方,石巖一半掩在溪水中,一半露在水上。 石巖上,幾隻鳥雀時而低頭啄啄羽毛,時而優雅漫步。 若是近前,就會讓人詫異,因為石巖上,鳥雀下,竟有一灰色人影一動不動。 隨著一聲哈欠,灰色人影慢慢做起身來。 令人詫異的是,被驚動的鳥雀並沒有立時分走,反而重新落到那人身上,“嘰嘰嘰嘰”,似有歡喜之意。 那灰色人影,身邊一目瞭然。 灰色僧衣,光溜溜的腦袋,是個看起來不過面容稚嫩的少年和尚。 這小和尚打著哈欠,看著蹦躂到自己腿上的兩隻鳥雀,不由挑了挑嘴角。 這兩隻鳥雀,圓圓鼓鼓,身體肥碩。 “又肥了,想來烤著正是時候。”這小和尚嘴裡說著犯禁的話,手上的動作卻是輕柔,伸出手指,摸了摸膝上停著的鳥雀的頭。 鳥雀也不害怕,反而伸著小腦袋,往小和尚的手心蹭了蹭,極為親暱。 小和尚笑了笑,接下腰間的布口袋,抓了兩把小米,撒在石巖上。 鳥雀們“嘰嘰喳喳”地奔著小米去了,小和尚慢悠悠地從石巖上翻身下來。 石巖下,兩隻尺半高的木桶,還有一隻扁擔。 小和尚往東邊望了望,旭日初昇,天空淺藍明淨,他臉上露出幾分追憶、幾分迷惘。 不過,很快他面上就恢復平靜寧和,開始老實地擔起水來。 一路上都是崎嶇的石板路,裝了八分滿的木桶,卻很穩當,鮮少有濺出水來。 從溪畔到山頂古寺,共有七百二十個石階。 從五歲時起,這條路,小和尚已經走了六年。 一如今日。 * 新書釋出,小九急求收藏與推薦票,麻煩大家點點了。

………【第一章 西山寺裡有老僧】………

山曰西山,位於城西三十里,山頂有寺曰西山寺。 雖名為寺,供奉著佛祖與羅漢,可西山寺並不接四方供奉。 因為整個西山土地,都是城中大戶王家所有。 西山寺是王家先人所設,只受王氏子孫供奉。 傳聞,王家先祖曾是元末少林寺武僧,後太祖反元,王家先祖還俗追隨太祖皇帝,曾為太祖皇帝宿衛親軍。 沒等開國,王家先祖便因傷病離了軍中,而後攜妻帶子,回鄉安居。 等到太祖皇帝開國,論功行賞,王家先祖雖不在爵位列表上,可太祖皇帝並沒有忘了這個昔日器重的親軍侍衛,賜金百兩,誥封正五品武德將軍。 王家這時,已經趁著戰亂初定,買下良田百頃,成為長壽縣的財主富戶之一。 趕巧的是,洪武三年,安陸府附郭長壽縣,使得長壽成為府衙治地,第一任安陸知府是昔日軍中文書,恰好是王家先祖舊識。 在其照拂提挈下,王家子孫從農轉士,耕讀傳家,王家始大。 沒幾年,安陸府改安陸州,長壽縣廢縣改州,繁華依舊。 王家那位先祖,卻是在子孫出仕,家族漸興之時,在自己買下的西山山頂,建了一座小寺。 等到孫媳進門,他就上山再次落髮,在寺裡做了和尚。 一百五十餘年下來,王家成為安陸州士紳之首,盤踞在安陸州內外。 西山寺,依在聳立在西山山頂,只是許多王家子孫已經忘了自家還有這處祖地。 “呼”,即便是隔日例行之事,可是看著水缸盛滿的小和尚,依舊臉上露出幾分笑意。 此處是西山寺西跨院。 因西山寺建在山頂,地方有限,因此佈局小巧,不過小小三進院。 山門進去,第一進正殿就是天王殿,偏殿是經室與客堂;第二進是大雄寶殿,偏殿是地藏殿與羅漢堂,第三進正房是禪室與方丈室,左右都是齋房。後一進院子,左右各有一個跨院,一處是廚房之地,另一處則是雜役居所。 水缸雖不大,可是真要盛滿,卻要往返山澗八次。 從太陽未升起開始,小和尚只擔水這一項,就要用兩個時辰才能完工。 水缸旁邊,是個尺高的大瓷盆,裡面盛的是水缸裡早晨淘出的陳水,水上飄著個葫蘆瓢。 經過兩個時辰日曬,裡面的水已經去了涼意,變得溫溫的。 小和尚拿著葫蘆瓢,盛了溫水,從頭到腳,衝了兩遍,而後才放下葫蘆瓢,轉身進了後院。 等從東廂齋房出來,他已經換了乾淨衣服出來,依舊是一身半舊不新灰色僧衣。 這時,便聽到禪房裡傳出聲音道:“痴兒,還不進來……” 小和尚嘆了一口氣,心裡曉得,今日的第二份功課要開始。 進了禪房,便見一個古貌蒼然的老和尚坐在蒲團上,笑眯眯地看著他。 老和尚對面,是臺矮几,矮几旁有個舊蒲團,就是小和尚的位置。 小和尚做了個“合十禮”,道:“大師父。” 雖說小和尚由老和尚帶大,兩人之間有師徒之實,卻沒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