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幫奇對道痴來說,也算半師。
可張幫奇不僅是儒林名士,還是為人十分方正。他有句名言:“學不孔、顏,行不曾、閔,雖文如雄、褒,吾且斥之。”
要到他跟前走後門,實在不易。
若是求王家宗房那邊,走提學門路的話,牽出與副使的關係,又很被動。說不得惹惱了正使,就斷了“拔貢”的門路。
地方官員,正官與副手的關係,多是微妙。
如今透過劉萬山能與京城國子監搭上關係,對道痴來說,真是意外之喜。
劉萬山雖沒說任家長輩早年在國子監曾任什麼職務,可既是卸任之後,依舊有說話餘地,人脈依在,可見分量不輕。
現下的官場,與幾百年後的官場,儘管區別很大,可有一條不變,那就是京官重與外官。
提學負責是管理地方學子,選撥優異人才入貢。國子監則是接受貢生的地方,兩處即便沒有直接從屬關係,可也千絲萬縷相連。
若是自己走通京中關係,就不用為“拔貢”之事頭疼。京中出面與地方提學打聲招呼,要個貢生,只要道痴不是差勁的沒譜,提學這裡就沒有攔著的道理。
道痴的成績在生員中雖只排在中流,可勝在年紀小,勉強也算是優秀士子,提學那裡當不會太為難。
見道痴歡喜,劉萬山的心情也舒展幾分,道:“我能為你做的,也只有這個。不過即便順利入了國子監,也只是開頭,如何求學,如何結交同窗好友,還要看你自己努力。別的我也不羅嗦,只囑咐你一句,戒驕戒躁,常念不足。”
道痴肅容聽了,感激道:“謝舅舅教導……”
劉萬山見他上心,很是滿意,便將自己讀書時的一些心得體會講了。
舅甥閒話,只覺得時間飛快,不知不覺,馬車已經回城。
劉萬山說的口乾舌燥,依是意猶未見,尤有不捨地囑咐道痴:“若是得空,就來家裡。”
道痴躬身應了,劉萬山不好再一家子去叨擾王寧氏,繞道將道痴送回王家後,就沒有下馬車,吩咐道痴替自己跟王寧氏道聲不是,就帶了妻兒回家去了。
道痴心情正好,不想剛進家門,就得了壞訊息。
王夫人凌晨故去,今日王府開始治喪。
道痴論公,是王府伴讀;論私,是王氏子弟,且與七郎交好。不管怎麼說,也要出面。
道痴低頭看看自己,因去墓地祭拜的緣故,穿著就是素服,倒是不用再換裝。
同王寧氏說了幾句上午祭拜之事,道痴便帶了驚蟄匆匆出門。
今天已經是臘月十七,外頭已經有些年味兒。
街上的人來來往往,挑擔子的貨郎也比平時多了許多。
道痴想著王夫人,雖說他入王府兩年半,可見過王夫人的次數一個巴掌數的過來。王府眾人,對於王夫人,也只曉得她身體不大好,鮮少出現在人前。
在興王薨逝時,王妃病倒,王夫人出面,協助世子治喪,也多是在幕後籌劃,並不在人前招搖。
道痴對她的印象,是個身子孱弱、寡言的女子。相貌雖不及王妃明豔,可自有楚地女子的溫婉與柔韌。
還不知王琪會哭聲什麼樣。
進了王府一打聽,王家宗房的人早上就過來了,王夫人的靈柩停在卿雲宮偏殿,王琪也在那裡。
王府上下,又像興王大喪時似的服白。王夫人雖是興王之妾,可是得過朝廷誥封,名字上了皇家玉牒。王府下人從屬,為其服喪,也是應當。
道痴身上有王府的腰牌,無需人通稟,便長驅直入。
可卿雲門後是內宮,不好輕進,道痴打聽著世子在啟運殿,便先到啟運殿來。
走到正殿門口時,剛好黃錦從殿裡出來。
見到道痴,黃錦眼睛一亮,忙上前道:“二公子來了,殿下正為夫人之逝難過,二公子快進去勸勸吧……”
………【第一百的三十二章 論生論死聞秘辛】………
聽黃錦這般說,道痴低聲道:“殿下可是才從靈前過來?”
黃錦搖頭道:“早上等王夫人家裡人過來,殿下就回這邊。從早上到現下,米水都沒沾牙。”
道痴聞言,嘴角不由抽了抽。入王府兩年半,曉得世子是孝順的,可那孝順也分對誰,生母乳母面前,世子就是小綿羊;可外祖母、舅舅之類的,世子都懶得理會,會為庶母病逝難過?
王夫人鮮少在人前,並沒有與世子與郡主們親近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