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軍騎兵第九旗團和騎兵第十三旗團攻破了邊界的威武軍第三兵團大營後,又馬不停蹄的朝著縱深攻擊。
當他們離開後不久,排著四列縱隊的清河步兵部隊也越過邊界地區,沿著官道快速跟進。
清河軍步兵部隊越過邊界後,各部隊也是按照各自的任務,撲向了自己的目標。
清河軍步兵第七旗團在旗團長田昌傑的率領下,朝著威武軍第七兵團的駐地撲去。
清河軍步兵第十旗團在旗團長吳森的率領下,朝著威武軍的第二兵團駐地攻擊。
清河軍步兵第二旗團在旗團長王虎的率領下,攻向了威武軍第四兵團。
李朗率領的第五,第十一,第二十一旗團則是撲向了威武軍的武清縣。
因為威武軍除了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七兵團沿著邊界地區一字排開佈防外,在縱深的武清縣還設立了一座大營。
武清縣的大營駐紮著威武軍第六,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等六個兵團的兵力。
威武軍如此的梯次佈置,也是想要增強邊界地區的防禦力量。
一旦邊界地區告急的話,佈置在武清縣的六個兵團就可以迅速的增援永寧府或者南霄府。
而邊界的永寧府和南霄府一旦失守,他們就可以依託武清縣的大營,作為第二道防線守衛。
威武軍如此的佈置可以說也是經過了精心的考慮的,可是他們還是低估了他們的對手清河軍。
清河軍此次調集了二十六萬大軍,以雷霆萬鈞之勢攻擊魯陽行省,而威武軍邊界地區的所有部隊加起來也才十二個兵團十二萬人左右。
所以無論是威武軍佈置一個梯次還是兩個梯次,對於進攻的清河軍而言,沒有多大的區別。
當李朗率領的清河軍主力部隊從永寧府方向對威武軍展開進攻的時候。
清河軍新編的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和第十九旗團也在南霄府方向展開了進攻。
這幾個旗團都是清河軍新編的,兵員大多數是原南方軍改編而來。
他們在北調到江北行省後,清河軍從戰爭學院中抽調了一批軍官進去,然後進行了整訓,此次單獨負責一個方面,作為佯攻。
這四個旗團的負責人是前線的副統帥王成,只不過當戰事發起的時候,王成還在趕回前線的路上。
好在清河軍已經制定了嚴密的作戰計劃,即使最高指揮官王成不在,部隊還是按照預定的計劃發動了進攻。
這四個旗團以第十六,第十七旗團進攻威武軍第五兵團,第十八和第十九旗團進攻威武軍第一兵團防區。
清河軍這一次都是集中了優勢兵力的,而且他們是猝不及防的發動攻擊。
隨著清河軍在永寧府和南霄府一線發動全面進攻,頓時打得威武軍潰不成軍。
威武軍雖然在邊界一線佈置了六個兵團,可是卻是每一個兵團負責一塊防區的。
按照威武軍的想法,一旦某一個兵團遇到危險,周圍的部隊就可以及時的增援,以彼此守望相助。
而與此同時,他們佈置在武清縣二線的六個兵團也隨時可以增援上來。
但是清河軍此次的準備太充分了,以至於威武軍邊界地區的六個兵團幾乎是同一時間遭遇到了攻擊。
“求援!”
“我第七兵團遭遇賊軍大規模攻擊,請求增援!:
“第四兵團請求增援!”
清河軍步兵倒是沒有騎兵那麼犀利,可以在一個鐘頭內解決一個兵團。
清河軍步兵一個旗團也就兩萬人,他們雖然擁有裝備優勢,可是要短時間內解決一萬人的敵人,還是有些吃力的。
因此遭遇攻擊的威武軍各兵團都是在一邊組織抵抗的同時,一邊派人向周圍的友軍求援。
可是他們這一次卻是打錯了算盤,當他們的求援騎兵衝出清河軍遊騎的封鎖線,抵達友軍的防區的時候,發現友軍也正遭遇到圍攻。
一線的六個兵團同時遭遇到清河軍的猛烈進攻,頓時讓威武軍亂套了,壓根就不知道他們面對的敵人有多少。
“發射!”
在永寧府最西側的威武軍第七兵團的外圍,兩萬清河軍直接擺開了架勢,對他們開始了猛攻。
威武軍第七兵團試圖依託著營地堅守待周圍的友軍支援,可是清河軍卻推出了投石機。
隨著清河軍旗團長田昌傑的一聲令下,二十架投石機同時的發射石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