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到那個時候,大學生的理性美和非理性美就演繹得淋漓盡致了吧。

就算男性美和女性美分別是理性美和非理性美,這也只是兩種性別的區別,而大學生只是一個特定年齡段的男性和女性。按照周教授的理論,人們都需要透過戀愛來欣賞異性的理性美或非理性美,那男嬰和女嬰就真的有必要青梅竹馬甚至指腹為婚了,因為他們只有這樣才能欣賞男嬰的理性美或者女嬰的非理性美啊!

大學生基本上處於18歲至23歲這個年齡段,雖然這種年齡的人完全可能擁有過人的理性和才智,但從整體上來說,一個二十來歲的人並沒有多少社會閱歷,在課堂上和書本里學來的東西也缺乏實踐的體認,“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於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還不夠成熟的大學生而言,應該還談不上什麼理性或者不理性吧,遑論什麼理性美和非理性美了。

異性探索

周教授在闡述“大學生談戀愛是好事”這一觀點的時候提到:談戀愛是異性之間一種對未知領域的探索。談戀愛確實能夠讓人們對異性有更深入的瞭解,但是,談戀愛是不是唯一的途徑呢?如果不是唯一的,那它是不是最好的呢?就算是最好的,對於大學生來說是否也是如此呢?

如果談戀愛才能探索異性的“未知領域”,那如果一個男生想了解10個女生,他是不是就需要談十次戀愛甚至結十次婚?我想任何一個男人在娶了10個老婆之後都可能審美疲勞,所以無法欣賞女性的非理性美了。

如果戀愛是探索異性的唯一途徑,那是不是隻有同性戀才瞭解自己的同性?如果談戀愛是瞭解異性的最佳途徑,那是不是任何人最瞭解的就只有他的戀人?事實上,很多人最不瞭解的恰恰就是他的戀人,因為愛情往往會讓人變得盲目。當你把雙眼貼在書本上,你絕對看不清書上寫了什麼字,因為距離太近了。而當你和戀人的距離小到足夠的程度,你照樣可能完全看不清對方。生活中很多人覺得自己的戀人是完美的,可這個完美的人在別人眼中可能一無是處。這難道只是因為別人沒有與他戀愛所以未能完成探索嗎?

既然同性之間可以透過做朋友而完成對彼此未知領域的探索,那異性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大學期間跟班上一位女生的關係非常好,我們都很瞭解彼此的才華、思想、理想甚至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可是我們從來都沒有與對方戀愛的衝動。如果真的戀愛了,可能我們之間就不會那麼無拘無束地相處了。

據說,四川某高校的兩位畢業生去成都一個大公司面試,甲同學的成績非常優秀,而乙同學的成績只是一般。面試時,人事部經理問道:“你們在大學裡是否談過朋友?”甲同學答:“我沒有談過朋友,也很少和女生交往。”而乙同學卻苦笑著說:“我談過很多次。”經理最後選擇了乙同學。

這個故事經常被人引用作為大學生應該戀愛的證據。可是,這些人在引用的時候忽略了甲同學的一句話:很少和女生交往。甲同學的敗因並不是沒有戀愛,而是他與異性的交往太少。而“與異性的交往”跟“談戀愛”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了。而且,如果我是面試這兩位同學的人事經理,我可能會在拒絕甲同學之前拒絕乙同學。在我看來,一個可以隨心所欲換女朋友的人肯定也是隨心所欲跳槽的人,這樣的人才我是不歡迎的。

馬加爵事件曾一度引起軒然大波。當時我留意到了這樣一個觀點:如果馬加爵在雲南大學找個女生談戀愛,後面的悲劇就可以避免了。這真是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論調。馬加爵缺乏的是與身邊所有人的交往,而並不是與某一個女生的愛情。只要馬加爵不能融入到身邊的交際圈子,就算整個雲南大學的女生都是他的女朋友,他也照樣會將漠視自己的同學送上西天,甚至可能會在和女朋友吵架之後讓對方殉情;而如果他能積極主動地與人交際並收穫他人的關心和理解,就算沒有一個女生欣賞他健壯的體魄,那四個死在他的鐵錘之下的人現在肯定還健康地活在人間。

一不留神說了太多,而我想說的只是談戀愛並不是大學生的必修課。四年大學生活並不會因為沒有戀愛而留下遺憾,反而可能會因為戀愛過而留下悔恨。當幸福的愛情被摔得支離破碎,你或許會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一個錯誤的人一起犯了個美麗的錯誤。

杜秋娘詩曰:“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而我想說的是:花開堪折方須折,莫讓鮮花敗殘枝。如果還沒到應該摘花的時候就把枝葉一併折下來,那隻會眼睜睜地看著豔麗的鮮花一天天凋零於被折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