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弟在幕後策劃〃換馬〃,想任用國務院的威廉·博斯韋爾接任聯邦調查局局長之職,但他們卻不敢輕舉妄動,因為胡佛手裡至少抓有肯尼迪的兩條小辮:一是從各種秘密渠道獲得的肯尼迪不檢點的私生活的材料;另一條是〃黑人之音〃馬丁·路德·金真假參半的秘密材料,以及金與肯尼迪總統的親密聯絡。一旦肯尼迪逼他掀開底牌,他決定把這一切都抖落給他影響下的一些報紙去發表。胡佛把收集到的有關肯尼迪和馬丁·路德·金的全部材料都放在他的私人檔案中,塞滿了司法部大樓五層的四個房間。 當然,胡佛沒有必要公開他所掌握的一切了,因為肯尼迪總統1963年11月22日在得克薩斯州遇刺身亡了。 肯尼迪遇刺的那天,胡佛是從自己辦公室裡安裝的合眾國際社電訊機上獲悉這一驚人訊息的。首先是下午2時34分,該新聞社發了一條電訊稿,稱〃總統1時30分遇刺,正在前往醫院途中〃;9分鐘後,又一條電訊稿說,總統〃受了致命槍傷〃。胡佛便拿起了羅伯特吩咐安在辦公室裡的〃熱線電話〃,以極其平淡的口氣給正在家中吃午飯的羅伯特打了一個電話,〃還比不上在霍華德大學發現一個共產黨分子時那麼激動〃。 肯尼迪去世9個月以後,羅伯特又叫響了通往聯邦調查局局長辦公室的直線電話,這一次,胡佛沒有拿起話筒,在鈴聲不再響的時候,他靜靜地對工作人員說:〃把這該死的電話機拿到秘書的桌子上。〃&nbsp&nbsp&nbsp&nbsp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尼克松:FBI的政治同盟(1)

FBI的老搭檔 尼克松執政時,面臨著無數嚴重的問題:正在爆發的災難性戰爭遭到國內普遍的抗議和反對,政府中的許多官員反對他的內外政策。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他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聯邦調查局。 尼克松總統和聯邦調查局可謂是老搭檔了。尼克松得以揚名的〃阿爾傑·希斯事件〃,正是聯邦調查局一手導演的。此次入主白宮,要想再次上演〃成功之劇〃,來自聯邦調查局的幫助將必不可少。尼克松的內務顧問埃利西曼說:〃對於尼克松來說,胡佛不僅是情報源泉……他是尼克松聽信的政治顧問。〃尼克松認為,他可以從與胡佛的密切交往中在政治上得利,因為這樣可以保護他的右翼免受保守勢力的攻擊。 儘管尼克松和FBI局長鬍佛之間友誼深厚,但尼克松對胡佛的態度還是反映了一種模式,就像有些人從他對一些年長者、特別是艾森豪威爾(還有戴高樂)的態度中看到的一樣。尼克松尊敬他們,渴望得到他們的贊同,羨慕他們博得他人(包括他自己)的忠誠和敬重的能力。但他忍受不了他們沉悶緩慢的工作方法,忍受不了過分的謹慎小心,忍受不了他們貽誤時機。尼克松對胡佛的缺乏耐心,使他的辦公廳主任霍爾德曼、總統內務顧問約翰·埃利西曼以及那些年輕助手們也產生了同感,而他對胡佛的尊敬在這些人身上卻沒有產生影響。尼克松內閣對於胡佛的態度是:儘管尼克松和胡佛之間的親密私人關係可以追溯到1947年,但白宮官員卻一直想硬逼著胡佛服從他們的意志。 自從約翰·埃利西曼開始擔任胡佛與白宮的聯絡官(1970年初,埃利西曼從總統顧問提升為內務助理後,與聯邦調查局的聯絡任務便交給新任職的顧問約翰·迪安),他便接到來自聯邦調查局所有的報告。他回憶說:〃大體上講,我所瞭解的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工作,質量低劣。聯邦調查局在處理問題時特別聽信流言蜚語,憑推測猜想;有時一份報告的依據是'情報來源保密'……聯邦調查局電話竊聽或竊聽器竊聽的委婉用語。即便是這樣,情報也常常是道聽途說……當聯邦調查局的報告特別糟糕時,我便把他退給胡佛。但是,返工幾乎沒有什麼進展。〃埃利西曼很快就發現,僱傭一名退職的紐約退役警察,讓他與紐約警察局情報組保持密切聯絡,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總統拜訪FBI局長 1969年9月,尼克松超乎尋常地拜訪了胡佛,並與他共進午餐。令陪同尼克松出席的埃利西曼和司法部長約翰·米切爾感到吃驚的是,總統居然接受了胡佛的邀請,因為總統很少接受社交性的邀請,即便是內閣成員的邀請也很少接受。 在進餐期間,胡佛談了些正事。他抱怨他正想派人滲透到修建俄國大使館的建築工中間去,但遭到些麻煩。尼克松說他將會予以考慮,調查並會提防國務院內的〃小人〃。胡佛告訴他們,聯邦調查局正在使用計偵手段,進行冒險活動。埃利西曼認為胡佛的目的在於看看他們對那些非法活動的反應如何。〃回過頭來看那次午餐,我認為胡佛完全有理由相信他的兩位上司……尼克松和米切爾……都贊成聯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