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目無公室的權臣。上行則下效,一些卿大夫的家臣也開始架空主人、執掌權力。
用孔子的話來說,西周時期,原本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了春秋時期,每況愈下,逐漸“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大夫出”,甚至“陪臣執國命”。可以說,春秋時期是一個天崩地解的動盪時代,周王朝曾經一度燦爛輝煌的禮樂文明,伴隨著宗法制度的逐漸解體,伴隨著周王室地位的岌岌可危,而瀕於崩潰,整個社會處在禮崩樂壞的變局之中。
第一節儒家的創立
“禮崩樂壞”是孔子需要面對的最現實問題。所謂“禮崩樂壞”,並不是說沒有禮樂,而是社會各階層不再循規蹈矩地施行禮樂,例如天子為了享樂而亂用諸侯乃至大夫的禮樂,而魯國的權臣季氏也以大夫的身份僭用天子之禮,公然“八佾舞於庭”!
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面對下凌上替、禮崩樂壞的亂局,大多數人都選擇了當俊傑,採取“識時務”的態度,預設並習慣了“禮崩樂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