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甲一籌莫展。他有位師弟移民澳大利亞,第一次回國拜訪師兄。羅小甲親自為師弟端茶倒水,但一個細節沒能逃脫他的眼光:倒給師弟的茶水,師弟始終沒喝。
羅小甲委婉地表達了不解,才知道,師弟擔心茶杯不乾淨。“能不能生產讓人放心的家用消毒櫃?”師兄弟一拍即合。 這是一場“土鱉加海龜”的智力遊戲。幾個月後,師兄弟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消毒櫃。外界的一場變故——上海甲肝流行,在政府支援下,電子消毒櫃很快批次生產。
羅小甲是特殊的。因為,不能迅速轉化成貨幣的知識顯得無足輕重,這是1988年的中國困惑。而同年,美國知識界開始形而上的追求,他們嘗試著將企業引入關注企業文化而非單純強調利潤的新階段。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威廉?大內,推出日美文化比較的著作《Z理論——美國企業界怎樣迎接日本的挑戰》。他將美國企業管理特點定義為“A型組織”:強調速度——立刻爭取表現,立刻給與獎勵;強調個人——高生產力即有高報酬;強調數字——具體的數字是一切考核的標準,抽象的內涵不受重視;強調利潤——公司只關心股東的利益,漠視員工、社會各方面的需要。他認為典型的日本企業文化具有宗法制度的色彩,整個企業就像一個大家庭或宗族,對職工全面(包括其私生活)關懷。
當美國正站在文化的視角,思考日本人造成的衝擊,或是日本企業已經能夠引發美國——這個世界上偉大公司孵化地——反思時,中國的企業又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呢?在1988年的中國,那是“十億人民九億倒,還有一億在尋找”。官倒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