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部分

剛入行,張茵每天清早起床,挨個商行收廢紙,跑碼頭看船運。一次和澳門商人談好300萬港元的生意,對方給她開了張300萬韓元的支票。一氣之下她半夜孤身追到澳門,把支票換了回來。張茵說:“在那裡人家要讓你‘蒸發’是很簡單的事,但那時就沒有一個怕字。”但她還是因為冒失地打破了香港紙業沿襲多年的“潛規則”,降低往紙漿裡面摻水的比例,遭到了香港黑社會的恐嚇。不過,她沒有屈服。

香港那幾年,是金融和地產業最熱鬧的幾年。張茵很冷靜,沒有被迷惑,她非常專注的從事廢紙回收。堅持,加上恰好趕上香港經濟的蓬勃,6年內張茵完成了資本積累,成了當地最大的廢紙出口商,業務增長迅速,不僅供應中國內陸,也賣到東南亞各國。

廣東人張茵,繼續南下香港;廣東人黃光裕則一路北上,“漂”到北京——那個他認為個頭最大的城市。

黃光裕原名黃俊烈,在兄妹四人中排行第二。1985年,初中生黃光裕隨著大哥身揣4000元錢離開家鄉。到北京之前,兄弟二人先在廣東收購了批電子錶之類的百貨,然後到內蒙古銷售。在當時,黃氏兄弟的行為仍可以歸於“投機倒把,擾亂市場秩序”一類,擔憂是不能避免的。所以,稍有獲利後,兩人決定離開內蒙古。

黃光裕一臉茫然地問大哥:“中國哪個城市的個頭最大?”黃俊欽說:“北京,上海,廣州都夠大的。” 兩人找來一張地圖,反覆從地理面積上比較北京,上海,廣州,最後覺得北京最大,還是首都,便決定前往看看有什麼機會。

第一次走出北京站時,為了找一家每天五毛錢的地下旅館,兩兄弟上了一輛人力三輪車。花了一元錢,三輪車在繞了一大圈之後,將他送到其實離車站不遠的旅館。第二天早晨,走出地下旅館,面對著北京這座陌生的城市,黃光裕有種莫名的亢奮和激動。

幾天後,二人找到位於珠市口東大街420號的一個服裝廠的門市部。這是一個上下加起來尚不足一百平方米的二層小樓,地角偏僻,人流也不太多,但租金相對便宜。最關鍵是黃光裕喜歡服裝店的名字——國美服裝店。而後,黃光裕透過廣州的關係,調來了價值15萬左右的衣服。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兄弟二人起早貪黑,可每天只能做幾單生意,掙幾十塊錢,服裝店的衣服遠不如想象的好賣。由於服裝店生意蕭條,黃光裕經常跑到街上看別人的生意是怎麼做的。經過觀察,黃光裕發現,凡做家用電器買賣的,不論大店小鋪,只要櫃檯裡有電器賣,生意都挺興旺。兩兄弟一商量,“家電相對比較定型,貨也不愁賣”。2個月後,黃光裕和黃俊欽放棄了服裝銷售,共同創立國美電器,經營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的進口家電。

1985:中國有了“萬元戶”(9)

憑著從銀行貸到的幾萬資金,黃光裕開始第二次創業。但跑完各種註冊手續,再裝修店面,真正用於進貨的流動資金所剩無幾。沒有充裕的資金,櫃檯裡空空蕩蕩,沒有貨來支撐店面。最後,黃光裕想出“貨不夠,紙箱湊。” 他找來大大小小的各色家電紙箱擺滿店鋪的貨架,同時在櫃檯的顯眼處,又擺上真貨當樣品。進進出出的顧客,看著一屋子的紙箱,無不以為國美商品豐富、貨源充足。而只有箱子沒有貨的卻給人一種貨物緊俏的感覺,反倒激起購買慾望,黃光裕藉此推出接受預定的業務。恰逢臨近春節購物高峰期,國美電器吸引了不少顧客的光顧。

生意走上正軌,手上有閒錢的黃光裕打起了廣告。他利用《北京晚報》中縫打出“買電器,到國美”,同時刊登電器的價格。當時報紙的中縫還是“白板”,廣告價格便宜,每次800元,國美一包就是10年。此後,黃光裕與黃俊欽在經營上的分歧日漸加大,決定“分家”。

改革開放第七年,中國的青春期。改革正在加速,社會日益開放,領袖運籌帷幄,人們信心滿滿。

諾基亞終於從芬蘭來到了中國,與它一起來的還有英國的“威猛”樂團。前者給中國人帶來了觀念的轉變,而對於後者中國新聞週刊評論說:“這支被誤解為搖滾樂隊的偶像組合來華的歷史意義,遠遠大於他們對於中國流行音樂的影響力。”

進入中國的遠不止諾基亞和“威猛”樂團,還有美國電影《超人》。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美國進口大片《超人》,上演不久就被有關部門禁了,經過一段時間爭論才又正式上演,百場爆滿一票難求。還有清一色來自國外參加“首屆上海國際汽車展”的外國汽車廠商:賓士、大眾、馬自達、日產、雷諾、雪鐵